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医学”相关记录30687条 . 查询时间(1.604 秒)

前列腺癌真的难以早发现吗?如何治疗?专家回应(图)
前列腺癌 泌尿外科 癌细胞
2025/5/21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5月18日,根据美国前总统拜登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拜登被确诊患有恶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对此,不少网友在网上询问“前列腺癌真的很难发现吗”“前列腺癌转移了还能治疗吗”“如何做好前列腺癌筛查”等。
我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修改循证规则
证据污染 规则 肝胆外科
2025/5/20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诊疗指南的权威依据。记者2025年5月10日获悉,来自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专家们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有望重塑诊疗指南决策生态链。
过去50年,哪8种疫苗避免了我国248万例死亡?
疫苗 传染病 流感疫苗
2025/5/20
“扩大免疫规划不仅是守护生命的屏障,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投资。”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方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每投入1元,就能获得远超成本的经济回报,不仅能节省大量的疾病治疗费用,还能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卫生健康事业不是所谓无底洞
卫生健康 中国工程院 无底洞
2025/5/20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2025年6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未来”分论坛上表示,卫生健康事业维护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一根本利益,应当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王辰反对将卫生事业视作“无底洞”,称应当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它会有良好的产出”。

南华大学医用核素提取技术有新突破(图)
南华大学 医用核素 生产基地
2025/5/21
南华大学医用核素提取技术又有新突破。近日,该校韦悦周与殷祥标教授团队突破高放废液提取锶-90、锶-90及钇-90分离纯化和钇-90核药微球制备等关键技术。这是该团队继创新性攻克天然钍中短寿命α核素分离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高纯医用同位素铅-212及铋-212的高效提取后,在医用核素提取技术方面的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揭示肝脏应对“虫癌”的免疫应答机制(图)
肝脏 泡型包虫病 热带病
2025/5/21
泡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引起的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21至2030年重点防控的20种被忽视热带病之一。该病在北半球牧区高度流行,我国西部农牧区尤为严重。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大脑中调控成瘾的“油门-刹车”机制(图)
神经 药物 心理
2025/5/20
药物成瘾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药物成瘾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在成瘾易感性上存在差异。此前,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显示,社会等级是影响成瘾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巴胺系统或参与其中,但具体神经机制尚不明晰。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多耐-高毒肺炎克雷伯氏菌形成新机制(图)
感染 疾病 遗传
2025/5/20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能够引发肺炎、血流感染等多种疾病。2025年来,碳青霉烯耐药(CRKP)和高毒力(hvKP)菌株导致的感染不断增加,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更严峻的是,这两类菌株特征正在融合,形成同时具备高毒力与多重耐药性的CR-hvKP。它们的融合与质粒的水平转移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晰。
益生菌或有助癌症免疫治疗推进
益生菌 癌症 免疫治疗
2025/5/21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团队受邀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自然综述:临床肿瘤学》上发表综述。研究深入探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问题:肠道微生态如何影响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研究提示,合理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等,有助癌症免疫治疗更顺利地进行。
健康数据越测越焦虑?专家建议科学看待生理指标波动
健康数据 焦虑 生理指标
2025/5/21
从微信步数排名到24小时监测身体各项指标,从体脂秤每日监控BMI(身体质量指数)到精准计算每一次饮食的卡路里,甚至监测吃每一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眼下,不少人已习惯通过一些穿戴类电子产品,追踪自己的健康数据。

心血管病学专家李国庆教授逝世,终年63岁(图)
心血管病学 冠心病 李国庆教授
2025/5/21
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方面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学术带头人、心脏及泛血管医学诊疗中心主任李国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5日逝世,享年63岁。
新综述阐释肠道微生态影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机制
肠道 微生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025/5/21
2025年5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房静远团队受邀在《自然评论-临床肿瘤学》发表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和临床转化价值。

全新反应描述语言可编码化学反应中分子编辑操作(图)
化学反应 语言 人工智能
2025/5/2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明月团队,报道了一种名为ReactSeq反应描述语言,该语言可以编码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编辑操作,使自然语言处理模型(NLP)在逆合成预测、反应表征检索、交互问答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2025年5月13日,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