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治疗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肿瘤治疗学相关记录1695条 . 查询时间(0.313 秒)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re guided to tumors using a magnet and heated by a laser to destroy cancer cells, specifically targeting cancerous tissue.
2025年3月4日,一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给癌症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科学家成功破解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思路。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隽佶团队,开发了系列红光响应的新型有机光酸染料(PAG)分子体系(PBI-PAG),展现出广阔的生物应用前景,并为肿瘤的光协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放射性核素能不断“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射线(粒子),成为临床上击杀肿瘤细胞的有效武器。
一位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在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后,在不需要其他任何疗法的情况下,已缓解超过18年。相关研究2月18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组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P6C在小鼠和人类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该研究首次揭示,肝细胞中的PPP6C通过响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βKlotho信号通路,显著改善纤维化与MASH的疾病进程。这一发现为深入探索FGF21在临床治疗MASH中的分子机制,以及FGF21激动剂作为新兴疗法的潜力,提供了坚实...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肝癌病例的90%以上。HCC 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治疗选择有限,预后较差。目前,HCC 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和系统治疗等。然而,由于 HCC 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的生物学行为,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免疫治疗在 HCC...
2025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辉与张欣课题组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电子顺磁共振测量技术,研发出新型碳包覆铁酸镍纳米催化剂(NFN@C),并发现NFN@C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铁死亡是一种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响应密切相关。2025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蒋焱熠团队在期刊Oncogene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鳞状细胞癌(SCC)内异常高表达的醛脱氢酶ALDH3A1,通过抵抗铁死亡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皮下成瘤和类器官模型同时验证了ALDH3A1的抑制剂EN40联合铁死亡诱导剂RSL3具有较强的协同...
2025年1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团队在基于DNA折纸结构酶级联反应器的肿瘤化动力治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NA origami–based enzymatic cascade nanoreactor for chemodynamic cancer therapy and activ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
2024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隆重举办“明德尚道·厚积新章”高质量发展论坛,庆祝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一周年。
颅咽管瘤是一种罕见但侵袭性较强的颅内肿瘤,发生于下丘脑-垂体轴区域。尽管其病理特性被归类为良性,颅咽管瘤对周围脑组织的侵袭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内分泌和代谢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传统手术方法往往伴随较高的复发率和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神经内镜经鼻微创手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福音,但下丘脑损伤、垂体柄离断等所导致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依然不可忽视。因此,明确颅...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10%-20%,该疾病复发风险高、治疗疗效差,故而常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据《自然》杂志2024年12月4日报道,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饮食中的果糖会促进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动物模型中肿瘤的生长。这一发现可能为多种不同类型癌症的护理和治疗开辟新途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432002、21521003、T2288102、82150005、32122035、82274034)资助下,北京大学陈鹏教授与本校席建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康晓征教授、南京大学李颜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林坚研究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多细胞招募”的生物正交嵌合体,靶向实体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成果以“多特异性嵌合体用于肿瘤免疫微环境靶向的整合免疫疗法”(M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