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宗教学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相关记录26087条 . 查询时间(3.167 秒)
重庆大学郭畑副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唐宋道统论研究”(批准号16CZS031,结项证书号20214046),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唐宋道统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王光、狄瑞波、赵鑫桐。
西南大学张雨副教授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代都市与中华美学精神研究》,批准号BZX117,(结项证书号20223851)。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古代都市与中华美学精神》和论文集。
西周礼乐美学的演进     西周  礼乐美学  演进       2024/4/23
有周一代,礼乐不断被建构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文质彬彬与颂声洋洋的景象。周人对待礼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之遗风,另一方面也创构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此期,礼乐被重新规定,不仅成为美和艺术的象征,还是政治的一种诗性表达。由此,西周进入了礼乐美学时代。
阿马蒂亚·森把罗尔斯研究正义问题的方法论称为先验制度主义,并在理论构建和实践维度上对这种方法论进行了批判。森认为,先验制度主义选择的正义原则的非唯一性构成了其理论的不可行性;按照先验制度主义的要求,人们在作出公正判断的过程中根本不考虑任何焦点团体之外的观点,这种具有封闭性的判断有程序上的褊狭性、焦点群体的可塑性和排他性;先验制度主义方法本身并不能对各种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正的方案进行比较,对于令...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日常认识、科学认识的表达是有内容的,哲学认识、逻辑认识的表达也是有内容的。澄清这个问题,逻辑上涉及句法与语义的区别,语言上涉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以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
马克思的乡村理论,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乡对立关系为基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前提与此不同。它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城乡对立,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和改革道路,以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为历史演进逻辑,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守正创新。
鲁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前后,鲁迅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鲁迅精神是一元的革命斗争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精神是由斗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民情怀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鲁迅精神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改变、话语体系转变、改革开放后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
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20世纪的中国人继续面对“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双重使命,但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可能沿着既往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代呼唤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点亮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希望,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适时地正确地回应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时代呼唤。但是,时代的呼唤与理论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只意味着理论与满足需要的实践之间有了结合的可能,“可能”能否成为现实则取决实践主体的智慧与...
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当代新儒家联署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在中国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之际,宣称要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精神生命之肯定”,恳求“中国与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须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 所谓肯定中国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之存在,即是说承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能够作为现代社会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性质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权,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建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是陕西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公共治理与政策创新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8年11月,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心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办学格局,遵循“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建设思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优势,围绕认知哲学、古典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四个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产学研结合,承担着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的重要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依托学校“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根据京珠两校区空间、师资、特色、专长等实际,统筹整合京珠两校区资源,立足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德育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规律、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度介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研究,理论与实践相...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成立于2012年9月,主要承担学校本、专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