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08条 . 查询时间(2.968 秒)
基于1978~2008年北京地区20站均一化逐日气温资料,评估了城市化对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此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客观地将观测站点分为4类(城市站、近郊站、乡村站和山地站),并利用遥感夜晚灯光数据验证了分类结果的合理性。近30年来,城市化所致城市热岛增强的效应对城市站点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为10.9%(影响最大的站点该贡献达18.4%或0.12℃/10 a),对最低气温增温趋...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3.26提供的大涡模式和国标推荐的AERMOD模式分别对方形建筑物影响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进行了模拟,通过与风洞实验结果的比较,对各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涡模式对污染物散布特征的模拟与风洞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建筑物顶部、空腔区和尾流区等区域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模拟效果均处于可接受水平;AERMOD模式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偏离较远,尤其是对空腔区污染物...
利用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5~10月的逐时降水数据, 通过以降水峰值为中心进行各站的降水事件合成, 分析研究降水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 分析结果首次揭示了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 即降水开始至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峰值发生后至降水结束的时间明显偏短. 进一步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强度、持续时间、峰值发生时间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这种不对称性在强降水事件中更为明显; 在青藏高原东侧、横断山脉和云贵...
基于最新观测资料揭示了近20年华南地区汛期降水已由典型的双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向单峰型转变, 传统前汛期和后汛期之间少雨间歇期的降水量出现了明显增强, 并表现为强降水事件的增多. 这一转型的原因, 一是7月热带太平洋海温在近20年不断升高, 尤其是140°E以西的台风生成源地, 海温的增幅更加明显, 使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位置更加偏西, 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性降水影响也更直接. 除海温上升外, 东亚陆表温...
利用采自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地区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一个近500年的树轮宽度年表. 与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干旱限制, 树轮年表与多个月份的PDSI和降水相关显著, 其中与前一年9月至当年6月(P9C6)降水的相关值最高(r=0.738, P<0.01). 在此相关关系基础上, 利用该年表重建了横断山地区过去457年来的降水变化历史, 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高达54.4% ...
根据浙江省62个县气象站1971~2008年降水资料、各县1983~2008年灾情资料、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利用优势分析、两纬图论聚类、数据包络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地地理地貌、社会经济背景等情况,将浙江划分为五个区域;继而分析各区暴雨致灾因子、地理地貌、社会经济条件与暴雨成灾的关系,建立精细化的暴雨致灾预警模型,分区域划分1~5级暴雨致灾预警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级"...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夏季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基本时空特征, 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发现夏季北半球平流层位势高度场主要存在着半球一致型模(EOF1)和环状模(EOF2)两个典型模态. 而第一主模态(半球一致模)在近半个世纪里存在减弱趋势; 全球增暖可能对这种演变趋势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表明, 北半球平流层夏季的第一模态还主要存在年代际准周期变化特征, 其周期分别约为11和22 a...
最近几年华南地区干旱频发,为探讨该地区的干旱趋势,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1961-2010年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站点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的干旱趋势、干旱空间分布、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和干旱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普遍存在干旱事实,最近10年是干旱最严重的10年,Mann-Kendall检验表明该地区平均SPEI指数从1998年开始突变;干旱化最严重...
前期对MJO研究基础上于2011年11月8日根据MJO的活动情况及发展趋势,作出"云南延伸期天气预测第3次试验(11月12日—12月15日)".通过对天气形势及云南省天气实况的具体对比分析,就该实验进行了认真检验:在干窗口期云南日降水距平百分率几乎维持在-100%,基本无有效降水,与试验结论1基本一致;在湿窗口期有2次合适的环流形势引导赤道地区的水汽进入云南,分别造成云南南部及云南东部的降水和雨雪...
利用曲靖地区(25.6°N, 103.8°E)2008年9~11月共2个月的MF雷达风场数据和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 分析了中层低热层(MLT)大气行星波, 电离层Es和F层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特性. 结果表明, 电离层foEs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与MLT大气纬向风场中的准6日行星波存在紧密相关性, 后者通过调制半日潮汐间接影响Es层. 电离层F区未出现显著的准6日行星波状扰动. 这些结果提供了大气...
通过分析2008年6月23日形成于冷涡成熟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得到:(1)MCS发生发展过程中,高空强垂直风切变维持,低层垂直风切变迅速增大。(2)湿Q矢量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强了上升运动和次级环流,前者的增大对MCS的发展起了更大的作用。(3)雷达图上弱回波区、回波悬垂结构、三体散射现象、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及低层速度图上的气旋式辐合的出现是冰雹发生前的有利信号。(4...
全球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纬圈和时间平均的气候对称部分、时间平均的气候非对称部分、行星尺度纬圈平均的瞬时对称扰动和天气尺度瞬时非对称扰动. 本文分析了对流层顶行星尺度经、纬向风扰动在季节内和年际尺度上的变化, 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和南极涛动(AAO)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来自热带对流层顶的年际行星尺度纬向风扰动与赤道ENSO循环有联系, 并通过异常的经圈环流传...
2010年夏季,在长白山温带森林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通量以及气象参数、PAR的综合测量.VOC排放通量采用松弛涡度积累(Relaxed Eddy Accumulation)技术在森林冠层上进行测量.初步发现长白山阔叶林主要排放α-蒎烯、β-蒎烯、莰烯、香桧烯、月桂烯、蒈烯、柠檬烯、罗勒烯、松油烯、繖花烃、萜品油烯、三环烯等.研究表明,长白山阔叶混交林VOC排放有明显的日变化——早晚较低...
通过对亚欧大陆不同季节热力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亚欧大陆冬、春季有明显的经向热力差异,夏、秋季存在准纬向的热力差异.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大陆冬季经向热力差异与东亚冬季风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热力差异指数越大(小),则东亚冬季风越强(弱);在经向热力异常发生的同时,洋面热力状况也显著不同,从而导致东亚地区不同区域间海陆热力对比发生变化,引起降水分布的不同.
阐述了利用已有数值预报产品和NCEP历史资料通过相似方法制作哈尔滨市24~168h的七日天气预报(包括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根据高空形势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相同条件下,其天气现象一般相同的天气学原理,将高空预报形势场与历史形势场作形、值相似比较,筛选出关系较好的相似个例,导出相似个例的要素,以其作为预报日的要素预报参考,并结合T639降水量预报和日本降水数值预报作出降水的综合预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