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分类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动物分类学相关记录834条 . 查询时间(0.496 秒)
采用8个微卫星座位分别对牙鲆减数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和卵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的纯合性进行检验。卵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在所有检测座位全部纯合。减数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部分座位发生纯合,但未发现在所有座位全部纯合的个体,在Poli9TUF、Poli98TUF、Poli11TUF、Poli13TUF、Poli23TUF、Poli30TUF、Poli123TUF和Poli130TUF座位,杂合子比例分别为1.00...
神农架鱼类一新种     新种  鱼类  神农架       2009/6/23
神农架鱼类一新种。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和Southern杂交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生长激素(GH)基因在蓝太阳鱼垂体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建立检测蓝太阳鱼GH mRNA表达的半定量RT-PCR扩增条件之后,分别对蓝太阳鱼雄性幼鱼(6月龄)和雄性成鱼(1年龄)的12个组织部位中GH 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除了在垂体之外,还在肌肉、性腺、鳃、心脏、脑、肾脏6个组织检测到GH mRNA的表达,但各组织间的...
选取日本(普陀、嵊泗两个自然群体)、锈斑、锐齿、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青蟹共6种海产蟹,用RAPD方法检测了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23条多态性片段,片段大小在500—14000 bp。在123条扩增片段中,6种蟹共享的片段有2条,3种有13条,2种梭子蟹有16条;6种蟹之间随机扩增DNA片段的共享度在0.060—-0.8000,相对...
2003年8-10月,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40个20 m×20 m的样地,测量藏原羚的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呈正态分布的用参数检验,否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1)藏原羚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取食,集群大小为6.8头(n=49),最大群为34头;雄...
追溯生物界不同生物类型的起源及进化关系,即重建生物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是进化生物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食肉目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很多成员不仅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因而,食肉目物种作为物种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系统发育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构建可靠的食肉目分子系统树,无疑将具有重要的进化理论意义和保护生物学价值。鉴于目...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
辐鳍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其基因组大小不等。过去的观点认为,在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近期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提出,在大约350百万年,辐鳍鱼还发生了第三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FSGD),且发生的时间正处在“物种极度丰富”的硬骨鱼谱系(真骨总目)和“物种贫乏”的谱系(辐鳍...
影响无尾两栖类空间活动特征的因素很多,水体是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样线法, 于2006年7月4-26日和9月21-27日两个时期对若尔盖季节性水塘周边高原林蛙的空间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高原林蛙主要围绕水塘活动,高原林蛙发现率与水塘距离呈显著负相关,90%的高原林蛙个体在距离水塘110m的范围内活动。秋季高原林蛙的活动与水塘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且表现出散布和迁移的趋势,一次长距离 (>5...
2004年4月,在四川省石渠县西南部,对高山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处的高山血雉仅分布于海拔3 400—3 700 m的范围内。从观察到的36群381只高山血雉来看,平均每群(10.67±5.17)只,最大集群19只,最经常的集群形式是每群8—16只。影响高山血雉生境需求的主要因子,按重要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坡位、离水源距离、离公路距离、植被郁闭度、植被高度和坡...
动物体态特征、功能表现和生境利用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当前生态形态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分别利用开阔地面、草丛、岩石、树丛生境的4种蜥蜴(中国石龙子、北草蜥、山地麻蜥和变色树蜥)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能力,着重探讨蜥蜴运动能力与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4种蜥蜴的头体长大小依次为:中国石龙子>变色树蜥>北草蜥>山地麻蜥。就相对体长而言,中国石龙子>山地麻蜥和北草蜥>变色树蜥,而头大小、附肢...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基于Argos系统的卫星跟踪技术开展候鸟迁徙研究以来,鸟类学家取得了许多利用传统鸟类迁徙研究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成果。但在中国,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中的应用尚属空白。作者利用参与中国首次应用卫星跟踪技术跟踪候鸟迁徙研究之机,对该技术用于候鸟迁徙研究的技术平台、主要内容和未来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揭示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寻找新繁殖地和...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
用6种温湿度条件孵化安徽宿州乾山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卵,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特征。卵在产出后1 h内收集,共设置3×2种温湿度处理(温度分别为27、30和33 ℃;湿度分别为-220、0 kPa)。每隔5 d称卵重,直至幼体孵出。幼体经测量、称重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三组分,用于成分测试。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孵化...
文昌鱼特殊的进化地位、简单的器官系统和终生透明的躯体等特征,使其很有希望成为一个新型实验室模式动物。要实现文昌鱼的模式动物化,实验室内全人工条件下繁殖是关键的第一步。为此,我们于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采集产于厦门海域的2种文昌鱼,开展实验室内养殖研究。经过3年多的持续实验室养殖,继2005年夏季于实验室内繁殖出子一代文昌鱼后,又在2006年夏季成功获得了这两种文昌鱼的子二代,初步实现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