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免疫学 微生物分类学 真菌学 细菌学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微生物学相关记录1250条 . 查询时间(3.595 秒)
氨氧化奇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是地球海洋中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占海洋中浮游微生物的30%,在海洋的氮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氨氧化奇古菌可以在有氧条件下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NH3 + 1.5O2 → NO2-+ H2O + H+)。古菌中氨氧化生理功能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全球氮循环的认识。系统基因组学和分子钟分析表明,可以进行氨氧化的古菌可能在...
真菌作用知多少?     真菌  降解酶类  菌根共生体       2023/6/2
日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发布,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38293个,其中真菌部分17173个。那么说起真菌,大家首先想到什么呢?“红伞伞,白杆杆”、啤酒还是青霉素?不管在自然界,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菌无处不在、功能多样,对人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注射类疫苗,口服类疫苗主要有3方面优势:激活的免疫反应程度可能更强;可以激活黏膜免疫;相比于注射,口服方式要方便许多,普及接种速度更快,人们的依从性更高,而且也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接种。
在真核生物中硅藻、硅质海绵、放射虫等的生物矿化及其遗骸埋藏构成了显生宙以来硅循环的重要过程,它们矿化被认为是海水可溶性硅浓度快速降低的主控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硅的生物矿化被认为是许多真核生物的专属特性。在真核生物出现前的早期地球上硅质岩被认为主要是化学沉淀引起的。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原核生物可能具有硅化能力。如果原核生物能够参与硅的生物矿化,地球早期的硅循环过程将需要被重新评估。
真菌的生存环境复杂,在自然界,真菌与细菌、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共存普遍存在。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多变,致使真菌进化出一套独特的机制去应答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生物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自然界的应答,促使真菌产生结构新颖、复杂、类型多样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为新药发现提供丰富资源。然而,真菌如何与环境中微生物交流以及分子机制和生化机理,尚不清晰。
菌根(Mycorrhiza)是由菌根真菌侵染多数陆生植物根系而形成的一类互惠共生体,依据其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内生菌根(主要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两类。其中,外生菌根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菌根类型,对林木宿主的生态适应和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与AM真菌不同,EM真菌为多重起源,在担子菌门下多个EM真菌和腐...
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统称为极地,代表着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如低温、强紫外线等。极地地区极端环境极大限制了高等生物(如植物)的生长,但孕育了大量且独特的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相较与全球非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土壤环境具有哪些特有和共有的微生物类群,其多样性特征及驱动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尚未明晰,阻碍了我们对...
每人每周平均有5克塑料颗粒进入人体胃肠道。这大致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目前有大量研究正在调查摄入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是否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迄今为止仍不清楚。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现在总结了关于这方面科学知识的现状。该综述文章近日发表于《暴露与健康》杂志。
经过3次粪菌移植,患者高先生水样便逐渐好转,大便隐血基本消失,肠源性感染控制良好,血培养转阴……近日,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监护室收治的一名重症患者,经特殊的“粪菌”治疗后,已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幽门螺旋杆菌(Hp),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生活”在胃内(主要“活动范围”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且“肆意繁衍后代”的微生物。它们的“任性妄为”均受益于其超级强的抗酸性。
致命白毒伞(Amanita verna),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近日,在广东就发生一起因误食白毒伞而入院抢救的事件。其中6人食菌,4人中毒送院治疗。导致这一...
全国部分地区常见毒蘑菇。
根据定义,微生物的个体小到肉眼无法可见。但据《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无需借助显微镜就可用肉眼看到的、有史以来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它可长到2厘米,形如一根细绳,相当于花生或苍蝇的大小,比许多其他微生物大5000倍。
普通猕猴(Macaca mulatta)是我国种群数量最丰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动物。人类和圈养猕猴都存在慢性腹泻,并导致肠炎症和反复腹泻,从而会严重影响人和猕猴的生长发育。慢性腹泻在我国圈养猕猴,特别是在幼年猕猴中存在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解肠道微生物在慢性腹泻猕猴中的作用机制,并为人类腹泻提供重要的疾病模型,四川大学灵长类动物研究团队通过对一个圈养猕猴种群的长期...
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被认为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普遍增加,使败血症和肺炎等常见传染病更难治疗。根据一项新研究,2019年,全球有100多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AMR)感染,比疟疾或艾滋病死亡病例多数十万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