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现代外国哲学”相关记录420条 . 查询时间(2.235 秒)
中国古代法释义学(律典解释学)是构建中国自主法教义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古代法释义学以探寻律义为目标,逐渐产生了一套以刑律注释为主的知识体系。在立法层面,法释义学成果直接融入立法文本,成为立法理论发展的推动力。在司法层面,律学著作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各级司法机关广泛援引其观点作为裁判依据。在执法环节,法释义学通过诠释法律精神,提升执法者的专业素养,塑造了公正、为民、严格、和谐的执法...
分析哲学家曾经普遍认为,哲学跟科学同质或至少接近。如罗素认为,“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蒯因断言“哲学……其目的与方法在关键之点上都与好科学和坏科学无异”。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指出,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该观点在中国哲学界被视为对中国哲学的严厉批评。
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审美感知。然而,当审美与象征脱离而处在审美象征的贫瘠状态时,那么,这也意味着象征秩序背后所承载的特定文化群体中精神气质的解体。从现代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视角,本文阐明符号本身作为象征而非符码的文化意义,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中审美与象征秩序的离析,揭示机械复制时代符号编码的生产与再生产遗失了符号原有的象征系统,同时也阻碍了由象征秩序而连接的审美感知。为此,文本试图通过符号从“归...
西方阐释学发展史经历过四个重要阶段:局部阐释学、普遍性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与实践论阐释学等。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在西方阐释学发展的嬗变中经历了由隐而显、由换位思维到历史理性、由理解他者转向理解自己、由自我反思转入实践智慧等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维度探究西方阐释学嬗变的内在逻辑,阐明西方阐释学由独断论到知识论再到本体论,最终走向切近于认识自己的实践智...
伽达默尔认为:“完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翻译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不可译性。”因此,伽达默尔认为翻译能够作为一种阅读的观点而存在,因为“翻译和阅读都是一种对话,一种解释,一种创造性的还原”。这和罗伯特•艾斯卡皮对翻译的解释——“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翻译的创造性”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艾斯卡皮的这种观点是在对精确翻译准则的挑战。事...
李健民:能否离开语言理解社会制度? ———论塞尔与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之争
雅斯贝尔斯哲学向来被定为“存在主义”,近些年其“世界哲学”得到关注。本书突出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思想,并认为“哲学信仰”是雅氏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本书梳理、阐明哲学信仰的提出背景、基石、“对象”、方法、性质、视域等基本理论,进而,以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为基础,力图揭示哲学信仰具有的普遍沟通意义,“哲学信仰可用于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这种交往问及在当今已变得登峰造极的生存性不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深厚的历史底蕴。195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时,麾下有哲学教研室,1959年4月正式建立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就是哲学所当时主要从事研究的学科之一
“经义”的生成——关于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
经义 经学阐释学 目标与方法
2024/4/23
“理论之后”的新型理论形态究竟可以得到怎样的展望?上海市社科规划优秀课题“‘后理论’的文学走向及其新型写作形态研究”(2017BWY002)通过研究指出,“理论之后”会走向“理论中的文学”,那是一种不同于现有研究思路和成果的文学。
近年文学阐释学辨说及其理论建构
阐释学 文学阐释学 反思 理论建构
20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