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商业经济学 >>> 商品流通经济学 >>>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商品流通经济学相关记录422条 . 查询时间(3.023 秒)
本报告试图将财政安排的特征和我国现阶段特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结合在一起,实证检验中国模式下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预算内的财政收支都是逆周期的,因而明显地降低了经济波动;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经济周期无关,对抑制经济波动没有影响;而预算外收支都是顺周期的,加大了经济波动。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本文研究了经济周期、通胀周期和股市周期三大周期之间的关系。在我国,通胀周期与增长周期之间存在稳定的滞后关系,据此可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我国处在增长上行与通胀下行的黄金时期,明年将处在增长与通胀双双上行的全面复苏阶段。2003年以来尤其本轮周期,宏观经济趋势与股市周期趋势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股市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开始显现。通胀主要通过利率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在通胀成因...
2009年,中国经济在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初步复苏,将在核心CPI指数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现超过8%的实际GDP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中国经济景气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逐渐形成以增加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的政策体系。
本文通过对全球失衡和美国贸易赤字调整趋势的分析,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在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的双重冲击下,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加速下滑,全球失衡加速调整。但是必须注意到,国际贸易增速下降和全球失衡的调整趋势始于2004年左右。即便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供给条件能够恢复危机前的水平,由于发达国家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国际贸易实际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中将明显下降。在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化...
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但外需下滑严重。预计全年GDP增长8.56%、CPI增长-0.7%,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874亿美元。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规划产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的结论和 政策建议:1、十大规划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大产业中,既有国民 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有重要的战略性产业,还有关乎民生的产业,在确保国家产 业、金融、社会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我国出口的 绝对数量对产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而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起负作 用。我国在出口方面的最优这政策应扑捉在数量...
中国潜在总供给因非对称的供给需求结构而存在结构性滞存,而中国 经济采取准AK 模型的投资驱动内生增长模式,实际国民收入具有影响潜 在国民收入的滞后效应。因此,实际总需求能够通过结构性滞存途径影响 潜在有效总供给途径而短期内导致中国总供给曲线水平移动,并且能够通 过滞后效应途径影响潜在总供给而长期内导致总供给曲线水平移动。附加 需求的中国总供给函数以及容纳滞后效应的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支持以...
观点 1:80 年代以来三大需求拉动 GDP 增长的历史轨迹表明,出口导 向型发展战略总体上呈现出高波动风险态势下的出口促增长的特征,并在2005- 2007 年进入了出口促增长的“黄金期”,基本实现了“三驾马车齐奔”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GDP 维持高增长、低波动以及物价水平处于合意范围,且波动小。其 他阶段内需和外需之间的替代都带来了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的高波动风险,这 充分表明国...
本文中主要利用OECD 及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与投入产出表,对 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对比研 究。分析表明我国服务业的提升主要不是由技术的内在推动,更多依赖于需求的 缓慢变化。特别是在我国消费需求难以提升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 制约。同时也指出了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商 务服务相关的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
本文尝试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发现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转 变的相关关系,并结合中国数据总结过去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预测城市化 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轨迹。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良性的城市化 很大程度上是与经济增长互动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非人为加速推动的。它 们之间有一个统计上显著相关的S 型曲线关系,城市化水平差异是解释各国收入 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这个曲线和世界各...
本文使用增长核算模型考察了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 源,将之分解为来自于资本、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 长;并进一步把TFP分解为来自于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经济开放程度 三方面的增长。本文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增加的推动, 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和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2000年以后,影响 TFP的最主要因素是对...
中国经济具有由外部需求驱动的经济波动国际耦合机制和由资本积累驱动的 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将在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发展模式下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与 低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中国经济具有附加需求的总供给函数与容纳滞后效应的 菲利普斯曲线,能够通过以增加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的积极需求管理,促进经济复 苏并且实现最高可持续增长率(HSGR)政策目标
内需不足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低迷。进一步来说,居民消费低迷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人均财产水平过低,财产分配不合理。一方面,人均财产水平过低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机制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居民财产分配不均与消费不足相互推动,形成恶性循环,居民消费难以发展。此外,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促使我国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从而...
以中央项目和预算内资金表示公共投资,以“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为社会资金,我们实证检验了公共投资和社会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投资对地方政府预算内投资、贷款投资、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都有明显影响。预算内资金对其他四类资金来源的投资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我们还发现,中央项目对地方政府投资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中央政府投资增加,会导致地方政府减少投资...
通过综述现有学者对于金融危机历史的研究,说明本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之前的金融危机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往的政策和经济史中获得应对这次危机的经验。现有研究发现,应对危机的各种短期政府政策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危机的深度和加快危机复苏,这可能是因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对于生产率提高起作用的是产业间资源调整和新产业发展。政府的短期政策虽然能够帮助稳定一些信贷关系,但是因为没有对于外部重构的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