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中国语言相关记录385条 . 查询时间(1.975 秒)
舌尖元音的强摩擦现象是汉语方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舌尖元音的声学性质和音系地位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对而言,有关舌尖元音的摩擦程度、出现的环境、以及音系归属等问题都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舌尖化程度较高的合肥方言为例,探索舌尖元音的性质和音系地位。声学研究表明:合肥方言的几个舌尖元音的共振峰轨迹相对稳定,说明它们均为单元音。同时他们又带有明显的摩擦性...
中国东北地区,曲艺非常发达,几乎把东北话带到了全国每个角落,但是学术研究上的东北话,跟文艺世界的东北话形成悬殊的反比、强烈的反差。考虑到具有区别于北京官话的重要特点,《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将东北官话独立成区,给东北官话的调查研究带来了重要契机。以往汉语方言分区分片,主要凭借材料储备相对丰富的语音条件,而语法、词汇方面的特点说得很少,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相对来说做得还很不够。直至今天,...
是非型正反问句是汉语方言里的一种特殊问句。它虽然具有与是非问句类似的结构形式,但表现出正反问句的性质:它对应于普通话、方言中的正反问句,在答语上要求选择“正”或“反”的形式作答;语义上只能表示无倾向性的询问;能够与其他正反问形式共存并用,但在语用目的、语气强弱及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是非型正反问句是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过渡的产物,在汉语方言中有广泛分布。
龙溪羌语的人称范畴     人称范畴  实然  非实然  龙溪羌语       2022/3/8
文章介绍了南部方言龙溪话动词人称范畴的特点和用法。与羌语南部方言桃坪话和蒲溪话一样,龙溪羌语的人称也有不同的形式;与桃坪话和蒲溪话的人称范畴不同的是,龙溪话的人称标记除了与体有关以外,还与实然和非实然有关。文章从这个角度,分析龙溪羌语中不同形式的人称标记。另外,与其他接触汉语的羌语方言相比较,龙溪羌语仍然保留了人称的单数,并且没有消失的迹象。
不少客家话单数人称代词存在领格形式“ηa^1(我的)、ηia^1(你的)、kia^1(他的/她的/它的)”,学界对此关注较多,不过其语源探究目前分歧较大。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后认为:1)多数学者所指出的其音变是合音音变的意见是正确的,符合方言事实。2)参与合音(初次合音)的语素不是“家”,也不是“个”(的),而是亲属称谓词前缀“阿”(与单数人称代词合音),合音后其音变结果类推到非亲属称谓词...
晋语语音研究自高本汉研究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晋方言语音研究成果除为学界提供丰富的语音材料、引领汉语方言语音史的发展方向、挖掘出北方官话语音史的若干细节外,文章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晋语语音研究在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价值:一、晋语语音史研究的实践为汉语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众多关键的文献依据;二、晋语语音史研究为汉语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音变线索;三、晋语语音史研究为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方...
在晋东南方言里,“俺孩”是一个具有特定使用范围的非典型人称代词,在会话中可以用来称代听话人,并带有亲昵的语用色彩。晋东南方言中的“俺孩”与汾阳方言里的“我儿”异形同构,二者都来源于近代汉语非典型人称代词“我儿”。受人称代词系统特点的影响,近代汉语非典型人称代词“我儿”在共同语与山西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同步。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系统对亲昵、尊敬等语用意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为近代汉语非典型人称代词“我儿”在山...
浙江省苍南县灵江镇的方言属于瓯江片吴语,共有8个声调,其中阳平和阴去在听感上基本一致,均可记为[√]31。本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苍南县灵江话的声调格局,发现阳平与阴去在声学上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差别在前40%段内。阳平起点的基频LZ值低,前段上升,后段下降;阴去起点的基频LZ值高,整体下降。阴声调和阳声调的声调曲线大部分重合在吴语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灵江话的阳平与阴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汾西方言宕江摄字的语音层次具有区别于汾河片中原官话和并州片晋语的典型特征。汾西方言宕江摄的所谓“文读”其实是本地形式,所谓“白读”其实是受汾河片中原官话影响而形成的。
湖南泪罗湘语里表所在、所从由的介词及表动作持续、状态持续的体貌形式依是否含有“使然”的语法意义而分为“在”和“到”“踮到”两套,两套形式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对汨罗相关语言事实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两套形式有“使然”与“非使然”之别,其根源在于表所在的介词来源于两套不同的动词,语法化过程中动词“到”“足古到”的语义滞留促成了“使然”语法意义的产生,并最终形成了“使然”的语法范畴。
宁波方言的指示词     指示词  近指  远指  中性指示       2022/3/9
本文对吴语宁波方言的指示词做一个初步的形式与功能描写:词根与语源、基本的语义、句法特点。宁波方言的指示词看似二分,“堂”表近指,“该”表远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试图论证,“该”是宁波方言首先出现的指示功能词,是不区分远近的中性指示词;远近区别是后起的,因此,“堂”在形式与功能上更受限制。
文章首先利用已有文献材料和新的专题调查材料展示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现在”义的“而今”一词的读音及用字情况,随后运用语音历史层次演变思路分析“而”和“今”的读音演变由来,并辨析“而”和“今”的用字情况。
文章从语法意义、功能特征、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性等方面对含山话中常用的“V/A唗之”构式进行考察,分析了“啶”的来源、语法化路径,并与其他语言社区的相应的词语进行了比较,认为“唗”具有牯着性、“唗之”是一个复合动态助词,同时指出这种复合动态助词非含山话中所特有,而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特征。
汉语方言中源于"给"义动词的受益格标记主要分布在官话区、徽语以及一些吴语、闽语中。双宾A式是"给"义动词演变为受益格标记的条件。"V给+Or+Ot"经过语用类推形成"V给+Or+VP",即由"给予某人某物"联想到"给予某人动作行为","V给"语法化为受益格标记,从而形成"受益格标记+O+VP"格式的施益句。此外,广西粤语中还有"VP+受益格标记+O"格式的施益句,其受益格标记由介宾补语式的双及物结...
刘英林,男,1938年生。1959年山东实验中学高中毕业,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兼)。北京语言大学和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中心(部)第一任主任。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创始人之一,填补了国家空白。1992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1996年起在香港先后兼任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中学会考普通话科顾问和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师语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