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理学 Nature相关记录957条 . 查询时间(0.193 秒)
2023年10月7日,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李姗教授团队题为“Improving rice nitrogen-use efficiency by modulating a novel monouniquitination machinery for optimal root plasticity response to nitrogen”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在水稻中鉴定到一...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
DNA损伤应答与修复经历“进入-修复-恢复” (Access-Repair-RestoreARR)三个生物学过程。核小体稳态对于DNA损伤应答及信号解除、基因转录瞬时激活与抑制至关重要。单就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来说,乙酰化介导染色质松弛以便DNA修复推进或促进基因转录;去乙酰化则造成致密染色质结构以保护遗传物质不受损失或抑制基因转录,因此染色质松散被认为是DNA双链断裂修复(DSBs)的先决条件。...
精子发生是雄性配子产生的基础,这一发育过程受到精密调控。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均能够影响精子发生,进而导致雄性不育。解析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命运调控机制,对于实现人类精子的体外再生,以及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部常港副教授团队主要聚焦于生殖细胞发育和再生的研究。2018年,常港副教授团队联合赵小阳团队、乔杰院士团队和汤富酬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人类精子发生中的细胞命运转...
日前,山东大学教授孙金鹏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李乾团队合作在《自然》在线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揭示了II类嗅觉受体识别4种内源性胺类配体——苯乙胺,二甲基环己胺,尸胺,亚精胺,并与下游蛋白偶联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揭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分子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为靶向嗅觉受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据悉,这是第一篇人...
转录本的5' 端帽修饰发生于所有生物体中,并在核糖核酸(RNA)稳定性、RNA加工与核输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翻译、固有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种分析RNA端帽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于单个端帽的分析、定量性差、缺乏灵敏度、需要放射性标记、或缺乏化学特异性等问题。我校王进研究员团队联合麻省理工学院(MIT)Peter C. Dedon教授团队等开发了一项能准确而灵敏地量化RNA...
2023年8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多位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研究成果以“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 La Nina events under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
2023年8月15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马庆军课题组关于弧菌毒力因子通过结构重塑实现双重宽泛性催化的最新成果,对深入理解酶宽泛性催化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对现有酶催化知识体系的重要扩展。
2023年6月12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和刘杨教授等人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Z-genome biosynthesis pathway shows evolutionary progression from Archaea to ph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并表征了Z碱基合成通路关键酶PurZ的变体PurZ0,揭示了PurZ0...
2023年6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国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克隆到一个广谱抗病类病斑突变体基因RBL1,并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增强作物广谱抗病性且稳产的新基因RBL1Δ12,该基因在作物中高度保守,与传统抗病基因相比,可打破物种界限、普适性更强,具有巨大抗病育种应用潜力。
2023年6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赖锦盛教授团队以题为“A complete telomere-to-telomere assembly of the maize genome”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了玉米全基因组所有染色体端粒到端粒完整无间隙组装结果,在复杂动植物基因组中第一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基...
盐碱胁迫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与最终产量。水稻耐盐碱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研究水稻应对盐碱胁迫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网络,对于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2023年6月16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万建民院士团队在水稻耐盐碱研究上的新进展。
由南京大学(王锐副教授、杜灵杰教授、王伯根教授)、美国麻省大学大学艾姆赫斯特分校(Tigran Sedrakyan副教授)、北京大学(杜瑞瑞教授)组成的合作团队在电子-空穴关联系统中激子拓扑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工作在理论上提出了关联激子由于阻挫效应导致强量子涨落所产生的玻色子拓扑序的新机制;实验上在电子-空穴浓度不平衡的InAs/GaSb量子阱中观察到了通过激子形成的时间反演对称破缺的...
分泌蛋白是微生物群影响宿主的直接分子机制之一,因此构成了药物发现的一个有前途的领域。
202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马利娜副研究员应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邀请,联合章张研究员,发表题为“The contribution of databases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of long non-coding RNAs”的评述,系统总结了长非编码RN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