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2.578 秒)
李剑,1983年出生,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年12月12到2018年12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原子核多体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原子核结构、核天体物理以及原子核衰变的应用,目前在Phys. Rev. C等核物理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30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并与国内外同行...
马志为,男,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1-1982.07学士浙江省杭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5.09-1988.01硕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专业;1989.09-1994.05博士UniversityofAlaska物理系空间离子体物理专业;研究方向为聚变和空间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巍研究员、孟杰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中可能的轻核产生机制。2022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裂变原子核断裂阶段的He-4动力学合成”(Dynamical synthesis of He-4 in the scission phase of nuclear fi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
原子核裂变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由于量子多体问题的复杂性,原子核裂变涉及的许多基本科学问题还有待回答,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等在1947年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中涉及轻核出射,但其产生机制至今尚缺乏微观自洽的理论解释。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菲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激光核谱方法精确测量了丰中子Sc同位素的电磁性质,其中49Sc同位素的电四极矩结果“为独立粒子模型的图像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实验实例”,有效检验了现有大尺度壳模型和ab-initio IMSRG计算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04月发表于《物理快报B》杂志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白世伟为第...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重子Λb0,K-介子和π+介子组成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两个新的底重子Ξb0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2年4月2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8 (2022) 162001】。清华大学工物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牟宏杰完成了本次新发现的主要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王梦臻(2021届)指导了此次发...
作为“标准模型”的基本组成之一,粲夸克(c)领域的科学研究一直是我们探索无穷小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最低质量的含粲夸克重子(粲重子)Λc,早在40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然而,由于长期缺少实验进展,它的物理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介子衰变中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奇异粲介子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1年3月26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6 (2021) 12200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晨同学主导了本次新发现的具体分析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杨振伟副教授指导了此次发现过程,英国华威大学物理系的Tim...
2021年12月16—18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办,安徽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香港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崇实大学、釜山大学、湖西大学等单位协办的第四届原子核形变相对论连续谱质量表研讨会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中方线下主会场设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韩方线...
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和华辉课题组及合作者在质子滴线外新核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其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最轻的镁同位素少6个中子,通过奇特的四质子发射模式衰变到长寿命的14O末态(图1);实验同时发现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为质子滴线附近N = 8幻数的消失提供了新的证据。
凌家杰博士,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获得粒子物理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5年先后在美国的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和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
研究方向简介:主要从事中微子物理、粒子与核天体物理、暗物质物理等方向的理论和唯象学研究,已研究的课题涉及到恒星和超新星爆炸等天体中的中微子过程、致密星体状态方程以及利用高能宇宙射线和各类天体限制或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
陈刚,博士生导师,物理学教授;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湖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中高能核物理、高能非线性物理的研究工作和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发表教学论文24篇和科研论文8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先后四次应邀赴荷兰奈梅亨大学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NA22和L3两个国际实验组的合作研究;赴美国Texas A&M Univer...
2021年11月5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办,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物理学会联合承办的北京大学格致论坛(第五讲)在蔻享学术平台直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新体制长聘副教授裴俊琛应邀作了题为“核裂变的新认识与新应用”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技术物理系教授、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沿林主持。
沈皓,复旦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本科生《核技术概论》(校精品课程,市教委重点课程),研究生《离子束物理》等课程;目前从事扫描核微探针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30多篇;从2006年起担任“核微探针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的国际委员,2013年起任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的顾问编委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