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应用物理学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2.177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陈金辉博士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许长补研究员及其他“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合作组的科学家合作,近日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婴儿期”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这打开了核素图新维数的大门,开创了反奇异反核物质研究的先河。
  利用纳米粒子和生物分子的性质对反应过程进行调控和优化是当前纳米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钧研究组和樊春海研究组发现了纳米金粒子可以动态调节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PCR)中聚合酶活性,从而实现类似“热启动”的高效DNA体外复制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核反应组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QMD)框架下,研究了以丰中子核为炮弹的核反应中产生的中子-质子产额比(Rnp)与弹核中子皮厚度的依赖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信号处理器,如放大器、分流器等,都是利用电子或者光子进行信号的处理。当处理器的尺度小到纳米或分子级别时,由于热涨落和纳米之间的距间信号相互干扰,准确的分子层次的信号传递、转换和放大常常是非常困难的。电子和光子之间容易互相干扰,因此信号处理器的设计与制作非常困难。
  亲水和疏水是表面的一个重要特性,涉及物理、化学和生命的许多重要过程。常温下,固体表面的水层是亲水的。在低温下,固体表面吸附的一层水具有类似冰的结构,由于冰的表面是疏水的,所以这层水表现出了疏水特性。但这仅仅发生在低温下,一般认为,常温下固体表面的水层仍然是亲水的。
飞秒泵浦-探测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原子运动时间尺度上实时观测化学反应的有力手段,在飞秒泵浦-探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子超快动力学是当前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之一。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王中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利用肖特基特性制备出高性能传感器——紫外光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基于欧姆接触的传感器相比,这些传感器不仅把灵敏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而且其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也有数量级上的改善。这一发现为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思路。
我校理学院赵晓鹏教授课题组对光学左手超材料捕获彩虹的研究取得突破,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Applied Physics Letter 95,071111,2009)。
2009年8月26日上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召开新一届所领导班子宣布大会。赵振堂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李燕、胡钧和戴志敏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赵振堂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明华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5月15日下午,周光召先生从事物理工作5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召开。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学、朋友及学生300多人汇聚一堂,共同回忆和探讨周光召从事物理工作的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等发来贺信。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的陈澍研究员、王玉鹏研究员及博士生关黎民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中骐研究员合作,在求解强排斥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自旋1/2的费米量子气模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工作结果发表在美国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 160402 (2009)]上。
近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东阁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利用廉价、类似于塑料的有机材料制成的新型发光二极管(LED)。这种设计成简化的“串联”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出两倍于普通1LED的光——包括适合家庭和办公室照明的白光。该项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的《应用物理杂志》上。
日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杰、吴国忠联合小组合作,经过两年多在日本(KEK)、北京(BSRF)和合肥(NSRL)同步辐射光源的尝试,成功利用同步辐射的X射线精细结构分析(XAFS)方法对室温下离子液体的原子内部精细结构进行了测定。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徐洪杰研究员和吴国忠研究员联合小组共同合作,经过两年多在日本(KEK)、北京(BSRF)和合肥(NSRL)同步辐射光源的尝试,成功地利用同步辐射的X射线精细结构分析(XAFS)方法对室温下离子液体的原子内部精细结构进行了测定。研究组选择由ZnCl2和氯化胆碱(一种常规的鸡饲料添加剂)构成的系列离子液体,利用XAFS方法对Zn元素的K边进行测定,得到了离子液体内部Zn原子局域...
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BL15U1)是上海光源工程首批光束线站中,第一条进行调试的真空波荡器光束线站。2月6日下午,科研人员完成了调束前准备工作,晚18:00开始正式调束,随即在光束线荧光靶和丝扫描探测器上分别观测到波荡器辐射光斑和光电流,21:30在实验站铍窗出口处的电离室上探测到波荡器辐射的5.4 keV单色光(3次谐波),并扫描获得该能量下单色器摇摆曲线,实现了首轮调束目标。随后,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