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天文学 LAMOST相关记录188条 . 查询时间(0.03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杜翠花研究小组和美国RPI的Heidi Jo Newberg等人利用国家天文台LAMOST和Gaia空间天体测量卫星观测数据,在近邻晕中发现了24颗晚型(温度4000-6300 K)高速星,其中6颗属于超高速星。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2018, ApJ, 869L, 31)。
近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汤柏添副教授与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及多个国外合作者找到了44颗氮元素增丰的场红巨星。这类恒星非常罕见,仅占总样本不到1%的比例,具有很高研究价值。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接收。
近日,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杜冰、罗阿理和左芳等人利用LAMOST DR5 的海量恒星光谱数据,构建了一套高质量的恒星光谱库。这是目前第一套覆盖了较完备 K 型恒星的实测光谱库。 目前,这项研究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ApJS 接收。
近日,国家天文台雷振新、赵刚和赵景昆等人利用LAMOST光谱巡天数据发现并证认了294颗新的热亚矮星,并通过特征谱线拟合给出了这批恒星的大气参数。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8, ApJ, 868,70)。
近日,国家天文台赵景昆、赵刚和青木和光等人利用日本斯巴鲁望远镜对晕流LAMOST-N1的六颗成员星进行了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其中LAMOST-N1是赵刚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 DR2数据发现的新晕流。通过分析成员星的丰度模式和最终观测结果,赵景昆等人发现晕流LAMOST-N1来自于银河系对外部系统的吸积。由于LAMOST-N1的丰度模式和目前已知的典型矮星系的丰度模式也不完全一致,它的...
近日,国家天文台白宇副研究员、刘继峰研究员基于LAMOST和SDSS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开发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并把天体分类器应用到最新发布的Gaia DR2星表,揭示了Gaia DR2中天体类型组成。这是国际上使用最大样本开发的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天文学杂志》(AJ)接收,应用于Gaia DR2的最新结果已经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2018,R...
近日,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李荫碧、罗阿理、赵刚和陆由俊等人利用LAMOST DR6数据新发现一颗B型超高速星(LAMOST-HVS4),它相对于银心的视向速度约585km s-1,是迄今为止利用LAMOST数据发现的视向速度最高的超高速星,也是利用LAMOST数据发现的第一颗超高速逃逸星。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广伟等人在LAMOST DR5数据中发现了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光谱中具有电离氦吸收线的恒星称之为O型星,O型星是赫罗图2上位于主星序左上端的大质量主序星。它们是宇宙中温度最高、质量最大的主序星。而Oe星则是一种含有巴尔末线系发射,而NIII 4634-4640-4642和HeII线不呈现发射的O型星。Oe星是一种...
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5月发射的高精度连续测光卫星,旨在通过行星凌日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同时也为恒星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利用其对首要观测天区(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105平方度天区)为期四年的观测数据,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在系外行星科学和恒星物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发表了超过1000篇重要科学文献,包括Nature和Science期刊文章2...
上千亿个星系,银河系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盘星系,盘星系按其表面亮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指数下降类型、指数下降伴随向下弯曲类型、指数下降伴随向上弯曲类型,银河系属于哪一类星系至今仍是一个谜。银河系的星族成分从内而外大致是: 1.银心区域,包括一个四百万太阳质量的大质量黑洞,核心星团与核心恒星盘;2.核球区域,呈现花生状或盒状,其可能嵌入在一个更加延长的棒里面;3.银盘区域,其上有很多非对称结构,如旋臂、...
近日,以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付建宁团队为主要作者的国际合作项目—LAMOST-Kepler项目获取的最新星表正式刊发在国际天文学重要期刊《天体物理学增刊》上。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于2009年5月发射的高精度连续测光卫星,旨在通过行星凌日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同时也为恒星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利用其对首要观测天区——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105平方度天区为期四年的观...
近期,国家天文台李广伟副研究员等人在LAMOST DR5数据中发现了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
近年来中外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在吞并一个矮星系的过程中,自身受到矮星系引力的扰动,在银盘上激起了振荡特征。但目前天文学家只能通过数值模拟粗略估算出这次的扰动发生在3-9亿年之间,未能从观测上直接探测出扰动发生的时间。近日,三峡大学田海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向茂盛等人合作利用LAMOST-Gaia巡天数据...
北京大学团队发现的变脸类星体的转变时标约为1年到13年,证实了在短时间内这些天体的剧烈变化。当这些类星体的活动“开启”(或“熄灭”)时,伴随着连续谱辐射在光学和红外波段的增亮(或变暗)。其中10个类星体的光学和红外波段的光变幅度与不同的遮挡消光机制(即上面所提第一种解释)有3σ置信度以上的不符合。此外,这些源在光学波段的颜色是众所周知的“越亮越蓝”,在中红外波段的颜色却是“越亮越红”。这一现象可能...
自2009年Kepler太空望远镜升空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令人意外的是,绝大多数的这些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已知行星很不一样。这些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轨道周期一般在100天以内,而这些被称为“超级地球”的行星并不存在于我们太阳系。相比较而言,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要么太小,要么离主星太远。那么,太阳系难道是行星系统里的一个另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