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41-255 共查到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1809条 . 查询时间(2.425 秒)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由欧洲和美国合作开展的“太阳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首批照片新鲜“出炉”。这些照片是迄今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拍摄的,其中部分照片揭示了日冕内成千上万个微型太阳耀斑“跳舞”的情景,有助解释为何日冕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很多这个世纪之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晖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的一种剧烈爆发现象,据信由太阳磁场的...
通过捕捉太阳发出的中微子,物理学家填补了此前缺失的核聚变如何为恒星提供能量的最终细节。这次探测证实了几十年前提出的理论预测,即太阳的部分能量是由碳和氮核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的。这个过程将4个质子熔合形成一个氦原子核,然后释放出两个中微子(物质中最轻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亚原子粒子和大量能量。
2020年7月9日上午,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召开。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倪蕾、梅志星、蒙盈等完成的成果“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电磁相互作用”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王红睿,楚雄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太阳物理(太阳总辐照度、太阳光谱辐照度);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控制与优化;混合纳米电网的系统动态分析与优化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团队在关于太阳耀斑极紫外辐射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太阳极紫外辐射直接作用于地球高层大气,可影响卫星寿命、无线电通讯和卫星导航等,极紫外后相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太阳耀斑通常在软X射线波段产生一个流量峰,称为耀斑“主相”。主相期间耀斑附近的等离子体被迅速加热到上千万摄氏度,各波段峰值时间接近;之后X射线流量衰减,等离子体温度也...
磁场扰动是天体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关键特征。不同于地球,月球没有明显大气和全球性的强磁场,因此,超声速的太阳风会直接轰击月球表面,月球向阳面吸收太阳风粒子,太阳风所携带的行星际磁场则穿越月球,在月球背面形成等离子体空腔,即月球尾迹(图1)。由此形成的抗磁电流,会在月球后方产生全球性的磁场扰动:增强尾迹中心的磁场并减弱尾迹四周的磁场。除了尾迹这种全球性扰动之外,月球表面还有许多区域性的磁场增强。前人的...
大气矿尘或许会提高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6月9日刊登于《自然—通讯》的这项发现表明,在研究类地系外行星时,人们还需要考虑矿尘的潜在影响。所谓“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存在一个表面可能有液态水的类地行星的区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但是,宜居性也取决于行星大气的组成。矿尘(行星表面的碳—硅酸盐物质)可能影响气候系统,但在之前构建系外行星气候模型时一直被忽略了。
为深入探讨小行星监测预警、小行星特性研究、小行星偏转技术、超高速飞行和撞击特性研究等行星防御领域的重大基础与前沿科学问题,共同应对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的撞击威胁,拟于2020年8月20-23日在南京和盱眙召开第三届全国行星防御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协办,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将邀请国家航天局和国内相关领域领导、专家到会指导。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青促会)成员张擎旻副研究员与国内同行合作,在暗条和冕环振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和日震磁像仪(HMI)数据,他们详细研究了2010年10月18日活动区11112的一个长暗条。结果表明,该暗条沿主轴方向的纵向振荡被两个同源耀斑依次增强。第一个耀斑后它的振幅从6.1兆米增加到6.8兆米;第二个耀斑后,它的振幅迅速增加...
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来说,太阳系和类星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一项由北京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工作表明,太阳系内尘埃粒子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
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来说,太阳系和类星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一项由北京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工作表明,太阳系内尘埃粒子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这项研究成果不久前发表在天文核心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随即得到了《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Astronomy》“研究亮点”栏目(Research Highlig...
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曾对地球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近日《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研究中,英国科学家确定了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轨迹,认为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一次较大倾角(与水平面夹角45°—60°)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造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在约在6600万年前。据科学家推测,这一撞击足以引发大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撞击之后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完全遮蔽...
New evidence confirms that first-ever pictures do capture the birth of a pair of planets orbiting the star PDS 70.Using a new infrared pyramid wavefront sensor for adaptive optics correction at the...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单立灿与合作者,通过对MAVEN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由快磁声波(一种磁流体力学波)发展为周期性等离子体激波的关键过程:当正弦型快磁声波被高速太阳风带到靠近火星时,更多的相反方向的离子将能量传输给波动,导致波幅增长和波形变陡;持续地注入能量,最终导致形成周期性激波(图1-图2)。对快磁声波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波动是由火星逃逸层中...
太阳系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无数“碎片”一样绕太阳系中心轨道运行的小行星,是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见证者。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碳含量丰富的C型小行星。在这几十亿年间,C型小行星几乎没什么变化,如同“时间胶囊”一般将古老时期的物质保存了起来。日本“隼鸟二号”(Hayabusa2)探测器的目标“龙宫”(Ryugu)便是其中一颗。近日,“隼鸟二号”传回的红外图像数据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显现出“龙宫”几乎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