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1801条 . 查询时间(2.435 秒)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团组运用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太阳紫外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太阳紫外暴(约为20000度以上)可以在高密度、低温(几千度)的低色球中产生。撕裂模不稳定性磁重联引起的小尺度激波等局部压缩加热是热能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在重联磁场强度高达500高斯的情况下,磁重联区域产生的热能平均功率密度可达到1000尔格每立方厘米每秒,与紫外暴产生时所释放能量的平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的真多体纠缠检验。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陈耕等人与瑞士学者合作,构造了一种新的真多体纠缠态检验方法,可以在不对测量设备做任何假设的前提下检验多体系统的真纠缠性质。这是国际上首个可以检验任意多体系统真纠缠性质的实验工作,该成果10月3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曾经是一颗宜居的星球,有较厚的大气,也有海洋,但如今火星大气十分稀薄且干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磁场是造成如今地球与火星大气环境的差异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球具有较强的全球性偶极子场,大部分太阳风粒子会被偏转,从而不能进入地球磁层(如图1所示)。相比于地球,火星缺乏全球性偶极子磁场,太阳风可以到达较低高度,从而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能更有效地传递能量至火星大气粒子,从而使得一...
2022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香港中文大学(NAOC-CUHK)“星际磁场研究”合作研讨会在国家天文台召开。本届论坛是国家天文台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团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共同举办,其主题为:星际介质演化及暂现源的物理起源。论坛旨在为两地青年研究人员、博士后学者、及高年级的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分享近期科研成果、鼓励和促进两地交流与合作的互动平台。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
2022年10月14日,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主导研制的50 mm口径球载白光日冕仪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球载成功观测,首次在临近空间对内层日冕进行了白光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图像数据。
近日,由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主导研制的50 mm口径球载白光日冕仪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球载成功观测,首次在临近空间对内层日冕进行了白光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图像数据。
太阳风暴(CME)是从太阳抛向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磁化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空间天气效应。快速CME及其激波到达地球附近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维结构、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对空间天气来说尤为重要。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太阳风暴(CME)是从太阳抛向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磁化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空间天气效应。快速CME及其激波到达地球附近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维结构、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对空间天气来说尤为重要。
近日,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合作团队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在太阳活动/变化整体行为的长期演化研究(“宏观”太阳)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上。
太阳耀斑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被定义为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突然和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活跃的活动区中,耀斑会连续发生,并伴随着连续爆发的CME,可能形成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刘颍研究员等人(2014,2019)提出的“完美风暴”情况,造成极端的空间天气事件。研究同一活动区内耀斑的连续爆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如何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选取出与同一活动区连续耀斑爆发最相关的...
探索火星环境演化和生命信号一直是火星探测的重要科学目标。“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征程的第一步,未来我国还将实施“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火星生命探测研究中“探哪里”、“探什么”、“如何探”是当前天体生物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探哪里”主要指火星生命探测和采样返回任务的着陆区和采样区的确定;“探什么”主要是目标生命信号的遴选;“如何探”则涉及生命信号准确探测和解译所需的分...
When NASA’s 990-pound Dragonfly rotorcraft reaches the Selk crater region – the mission’s target touchdown spot – on Saturn’s moon Titan in 2034, Cornell’s Léa Bonnefoy '15 will have helped to make it...
2022年9月27日上午7时14分左右,NASA成功实施DART任务(全称为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双小行星撞击转向试验),利用一颗轨道航天器对双小行星系统Didymos(编号65803)的卫星Dimorphos实施动能撞击,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改变一颗近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双小行星系统的主星直径780米,卫星直径170米。DART的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