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际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行星际物理学相关记录85条 . 查询时间(4.479 秒)
在长达五年的搜寻之后,研究者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系外行星猎人开普勒太空船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两个星体,被命名为开普勒438b和开普勒442b。它们出现在所处星系中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的轨道位置,能够让液体水大量存在。北京时间7日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天文学社会的一次会议上,天文学家还宣布了其他六个新发现的小行星。这一发现成果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这一发现使已知潜在的宜居系外行星数目倍...
日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江燕、王赤、黄朝晖和孙天然利用自主开发的全球磁流体力学磁层模型(PPMLR-MHD)研究了行星际磁场条件对磁尾位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于前人经验模型中磁尾旋转对称的假设,磁尾沿靠近行星际磁场方向的某一方向拉伸,拉伸方向随行星际磁场强度、方向和离开地球的位置距离的改变发生扭转。通过多参数拟合,作者得到了能够用于描述扭转角度与上述三个影响因素之间...
近日,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燕广庆等人及时追踪了美国宇航局THEMIS卫星的观测资料并进行分析,获取了行星际磁场南向期间开尔文-赫姆霍兹(K-H)涡旋的观测证据,通过卫星观测事实证明在行星际磁场南向期间也可以发生具有规则周期性的K-H涡旋,打破了该涡旋只能在行星际磁场北向条件下发生的传统观念,并首次在涡旋边界上观测到由磁场压缩引起的感应电场。该成果发表于最新...
2014年4月25日,黎介寿精神学习交流暨“黎介寿星”命名大会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以彰显黎介寿院士为发展我国外科医学事业以及医学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上将、政治委员郑卫平中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李...
Professor of Geophysics B.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61; 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65; Ph.D., 1967. Assistant Professor, Caltech, 1970-74; Associate Professor, 1974-79; Profess...
fessor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B.S., Goucher College, 1991; Ph.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97. Assistant Professor, Caltech, 2000-06; Associate Professor, 2006-10; Professor, 2010-.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Geobiology; 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B.A., Stanford University, 1993;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7. Clare Booth Luce Assistant Prof...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 of anaerobic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ed molecular, metagenomic, and isotopic methods for rela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pl.,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 1996; 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03; Ph.D., 2007. Moore Postdoctoral Fellow, C...
Dipl., Kiev State University, 1994; M.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Ph.D., 2001.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altech, 2002-03;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p...
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重心已经从最初的样本积累慢慢转变到对行星的天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其中,系外行星大气是目前人类唯一能探测到的部分。研究行星大气已成为热门课题,同时也是难点课题。行星温度偏低,主要辐射集中在近红外NIR和红外IR波段,要研究其大气需要NIR、IR或者空间望远镜设备。由于缺乏这样的先进设备,国内虽在系外行星的搜寻方面紧跟国际步伐,但是在大气观测方面却比较落后。国家天文台开展的“有偿使用国...
多国科学家2013年11月6日在权威期刊上首次公布了有关2013年2月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的详细数据,并警告说直径在10到50米、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数量或是科学家先前预测的10倍。尽管这类小行星不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但各国应尽早建立小行星应急防御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首届“国际行星科学会议(IAPS2013)”。参会人员130人以上,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韩国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此次国际行星科学会议主要交流和展现当前国际上最新的行星探测与科学研究进展及其新的挑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月球、小行星和系外行星等大地测量、导航、遥感和制图及其大气/电离层、地形、重力场、地球物理、动力学、起源与演化等。会议...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通过国际伽马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太空望远镜(Integral)发现,在距我们4700万光年远的NGC 4845星系中,一个黑洞正从“沉睡”中醒来,“吞吃”误经它身边的低质量星体——褐矮星或巨行星,此前的几十年里它一直很安静。天文学家预测,这类“吞噬”事件很快也将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黑洞上演。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学》上。
王晓彬,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星物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一等奖,院级,2004。主持国家科研项目小行星自转参数及形状的观测研和太阳系外系行星系统物理参数的观测研究,参与国家项目近地天体的天体测量、动力学及物理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