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N=20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0.156 秒)
在赤道太平洋,信风引起的强烈上升气流形成了东太平洋冷舌。东太平洋冷舌的海表温度(SST)变化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观测数据质量较低,目前关于20世纪东太平洋冷舌SST变化的情况仍存在较大争议。HadISST和Kaplan SST数据表明,冷舌在20世纪期间存在长期降温趋势,而ERSST和COBE SST数据集则显示20世纪冷舌快速变暖的趋势。热带海域广泛分...
沙尘暴是我国主要的灾害之一,对国民生产生活活动和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辐射、冰云、风尘堆积和海洋碳循环均有重要作用。另外,沙尘暴活动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的“一面镜子”
沙尘暴是我国主要的灾害之一,对国民生产生活活动和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辐射、冰云、风尘堆积和海洋碳循环均有重要作用。另外,沙尘暴活动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也是认识地球系统演变的“一面镜子”。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有报道显示全球高达43%的陆地出现磷限制。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月鹏课题组系统梳理了1959—2020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大气磷沉降量显著高于以往的估算结果,而农业活动、沙尘传输和燃烧源排放是大气磷沉降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OSL上。
整体而言,全球卷云反射率近20年变化趋势是呈小幅下降的。这是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大气光学中心魏合理研究员团队和安徽理工大学唐超礼教授合作,利用卫星长期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卷云反射率的经纬度分布和时空变化特性,发现了卷云反射率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了解到,《2020年西藏冬季气候公报》发布。《公报》指出,2020年冬季(气象学上2020年冬季为2019年12月—2020年2月)西藏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6℃,为近20年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一年。此外,2020年冬季西藏平均降水量为17.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
南极洲气温再创新高,达到20.75℃!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4日报道,研究人员称,近日南极西摩岛上一个监测站记录下20.75℃的高温,这是南极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测得的最高气温,也是该地区气温首次突破20℃。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季风降水的未来预估、水资源规划、旱涝风险规避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院重点实验室马柱国研究团队的段建平副研究员,联合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武培立博士等国内外10位共同作者,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夏-冬温差)入手,利用观测资料、树轮等代用资料和气候模式资料检测了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影响的早期信号及开始时间。研究发现,观测资料显示的气温季节性弱化,实际开始于19世纪 60-70年代,而且同步地发生在了青藏高原、欧洲甚至北半球的中高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徐霈强、研究员王林、陈文等指出,PJ/EAP型遥相关的空间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1)PJ/EAP型遥相关的活动中心整体向东移动了约20个经度;(2)90年代末之前PJ/EAP型遥相关在中纬度地区是一个深厚的正压结构,但该结构在90年代末之后显著减弱,只在对流层低层有很弱的环流异常(图1)。受上述变化的影响,PJ/EAP型遥相关...
2018年9月20-21日,“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交流会”暨科技成果展在安徽合肥市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办,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学会承办。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信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
2016年7月4日,从国防科工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风云卫星发展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实现20颗左右的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未来10年内将完成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88颗卫星布局,实现民用卫星的快速发展。
诸多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与中国其他地区降水略增甚至减少的趋势明显不同。然而,西北干旱区降水变化的原因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团队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从大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干旱区的水汽来源对降水变化产生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弱,这很可能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从负位相变为正位相有关。注意到PDO在20世纪40年代也发生了同70年代相反的位相变化,如果PDO的位相变化确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原因的话,那么东亚夏季风在40年代也很有可能发生了一次年代际变化。但是受限于观测资料,对于东亚夏季风40年代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世纪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
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特征,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东部气候受到季风系统的控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末以来东亚夏季风发生显著的年代际减弱,之后华北地区多干旱,而长江流域多洪涝。这次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机制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