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5 共查到“材料表面与界面 3d”相关记录5条 . 查询时间(0.18 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美国开发出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 界面 颗粒
2024/9/5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项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传统的3D微观颗粒打印技术受光传输、树脂特性等条件限制,打印速度和形状存在局限性。斯坦福大学科研人员基于连续液体界面生产(CLIP)技术,通过紫外线光源逐层固化树脂,并利用氧气可透窗口创建“死区”防止物体粘附来避免生产过程被打断,从而实现了无模具快速制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连续单墨滴3D打印领域中取得新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宋延林 连续单墨滴 3D打印
2020/11/23
3D打印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光固化成型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实现快速制备精密结构的3D打印技术之一。然而,相比基于挤出成型的3D打印方法,其材料利用率较低,而且在连续3D打印过程中,液体树脂不可避免地附着在固化结构的表面,其附着量会随着打印速度和粘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由于光散射的存在,导致非图案区中的树脂发生额外的固化。以上因素不仅会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还降低了连续打印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分辨率...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表面功能化3D打印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并发表综述文章(图)
表面功能化 3D打印 摩擦器件
2020/10/26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晓龙研究员带领的3D打印摩擦器件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表面功能化3D打印的研究工作。他们首次提出了“i3DP”概念,即Initiator-integrated 3D Printing,利用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SI-ATRP)等方法接枝聚合物刷对3D打印器件进行表面功能化改性,实现3D打印材料表面润湿性(Chem. Commun., 2013, 49, 10064...
野生麦子如何钻进土壤,实现野外自适应播种?麦芒卡到嗓子里,为何越咳越深?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现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尚未被认识的科学机制,即摩擦各向异性。最近,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表面与界面行为研究组的研究工作系统地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采用3D打印实现了纸基光热驱动器件的快速制备。研究人员通过在聚乳酸(PLA)中加入具有优异光热效应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发展了MWCNTs-PLA复合线材,然后采用熔融沉积(FDM)增材制造工艺在普通办公用纸上打印制备了纸基双层结构驱动器件,并深入研究了驱动器双层结构稳定性,功能层复合材料的打印层厚度和打印层结构设计对驱动器致动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