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森林生态学 碳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0.359 秒)
2024年4月25日,湖北省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组织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对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了评审。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组相关人员参与评审会。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在树木适应胁迫环境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龄增加导致养分限制的增加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然而,目前关于NSC如何调节林龄增加导致养分限制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
2024年4月1日-2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树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对森林碳储量及其组成的影响机制”2023年度进展研讨会在广西凭祥召开。咨询专家组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科学院生态产业研究院等单位的12名专家组成。
2024年3月14日,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山东省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碳计量模型研建技术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由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自然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倪军波处长到会指导,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陈俊强主持会议。
2024年2月19日-20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经营技术与增汇潜力”2023年度进展研讨会在海南三亚顺利召开。会议由国际竹藤中心三亚研究基地热带竹藤花卉研究所承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王军辉研究员、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王晖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王晖主持。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首批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CCER-14-001-V01)》(以下简称“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获批发布,自2023年10月24日开始施行。这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简称“CCER碳市场”)正式将造林碳汇纳入市场重启后的首批合格项目。造林碳汇项目的社会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岳超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通过回答我国造林增汇中面临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在哪里造林、造什么林以及何时造林,提出了支撑我国 2060 年“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造林增汇路线图,评估了森林碳汇对“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献。首先,通过整合多种方法和数据源,绘制了分辨率为1km的高置信度的潜在造林空间分布图。其次,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森林生长模型,综合考虑了不同树...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汇,主要通过树木生长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亚马逊森林碳汇的减少是干旱导致树木死亡,进而引起的森林生物量降低,并发现植物木质部水力安全边际这一关键性状可用于预测树木干旱死亡风险和森林生物量。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亟需构建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刘慧副研究员,联合森林群落、生态系统、植被遥感研究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1) 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2) 在森林群落尺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配合树木年轮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已发表的634条年尺度数据集,首次使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量。研究表明,中国森林土壤碳排放总量为1.17 Pg C yr-1,平均值为776.9 g C m-2yr-1,变动于411.5至1770.7 g C m-2yr-1之间。土壤碳排放呈现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年均温外,森林类型也是决定土壤碳排放速率的重要因素。这些...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水平最高,因而森林被认为是封存大气碳和逆转或减缓当前全球变暖趋势的有效方法。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在过去,广东和广西的林业部门建立了红锥人工林作为恢复该地区植被的主要造林策略。然而,尚不清楚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如何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