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观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科学技术哲学相关记录4917条 . 查询时间(2.733 秒)
厦门大学哲学系朱菁教授发表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期的论文“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被《新华文摘》《中国科学报》等报刊以及学习强国、科学网、腾讯网和搜狐网等重要新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和推送;此文还被遴选后翻译为英文,发表在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版)2021年第1期。此外,此文经摘编后,被用作...
2021年7月10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举行。清华大学文科处处长杨永恒、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出席会议并致辞。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法规处处长龚旭、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
为宣传和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好地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遴选、编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于近日正式出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主持完成的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语境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入选。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原定于2021年8月21-22日举行,因宾馆接待问题,现提前至2021年8月16-17日(周一、周二)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宾馆举行。会议报到时间从8月15日(周日)开始。
皮尔士在不同时期发展了两种信息理论。在早期,他利用传统逻辑概念发展了测度信息逻辑量的理论,将信息定义为知识和符号的增长,信息=内涵X外延。这个理论虽然采用的是语义学的概念,但根本上是语用的。在后期,他基于符号学,发展了信息的形而上学理论,将信息界定为符号过程中形式的传播。这个学说一方面复兴了信息概念的原初含义,另一方面与贝特森的信息学说相融贯。皮尔士的信息理论的重新发现为当代信息研究,尤其是语义信...
人工智能与认识论有着独特而内在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互释: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阐释,包括揭示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根基,尤其是不同人工智能纲领或范式(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认知观,以及它们进行智能(认知)模拟时与人的认知之间所形成的同理、同构、同行、同情的不同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认识论进行基于人工智能视角的阐释,包括依托人工智能范式所进行的认知分型(推算认知、学习认知、行...
关于量子理论的哲学研究有两个层次,一是根据量子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探讨具体的哲学问题,比如,超出贝尔不等式讨论的范围,从量子信息的维度,如何重新定义和理解量子纠缠和非定域性概念的问题,①这些研究已经很深入,而且也相当技术化;二是探讨事关理解科学理论本身的哲学框架问题。框架问题不能被简化为具体的哲学问题,也不能在传统框架内探讨,而是需要重新回到量子理论的实践中,揭示潜存的新观念。本文集中探讨第二个层...
脑机融合是以脑机接口为基础技术,包括脑-机、机-脑、脑-脑等不同信息传输方式的技术统称。在理想状态下的脑机融合系统中,大脑与电脑等外部设备彼此互相适应、协同工作,大脑与大脑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实现生物脑的感知认知能力与机器的高速计算、处理能力的完美结合。虽然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探索性试验阶段,但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现实空间。在该技术的潜在图景还未完全实现之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哲学审视: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技、数据与智能科技等新兴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单从技术形态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技术时代,显然有别于海德格尔和埃吕尔批判现代技术和技术系统时所置身的那个技术时代,可以称之为技术时代2.0。而更重要的是,在上一个技术时代置身其外的中国,无疑是这个新的技术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诸多创新和应用已然走到前沿甚至“无人区”。因此,当下中国科...
2021年5月22日,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心举行了第六期学术沙龙,主题为“印刷术时代转向图像时代——《1984》与《娱乐至死》不期而遇”,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主讲。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近20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沙龙,与会者围绕语言与图像、娱乐与专制、差异与同一等充满现实意义的学术议题展开思想交锋。
段伟文,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为牛津大学、匹兹堡大学访问学,博古睿中国中心学者(2020-2021)。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哲学、科技伦理、信息通信技术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社会和伦理研究等,现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副主编...
张昌盛,男,1977年出生,甘肃武山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目前为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技哲学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L)哲学院、胡塞尔档案馆暨现象学与大陆哲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现象学、自然科学现象学、意识与认知的跨学科研究。
吴琼,女,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6月在西北师大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在上海交大获马克思主义理论双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马列部后合为政法学院再后分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2021年5月18日,“量子科技引发的哲学革命”学术研讨暨著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发布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021年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活动之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承办。来自山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科学出版社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
刘海龙(1973—),男,河北涞源人,博士,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博士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