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光学 >>> 发光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发光学相关记录527条 . 查询时间(2.779 秒)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洪渊院士团队在基于等离子体激光体系的发光探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Three-level spaser for next-generation luminescent nanoprobe”为题于2018年8月17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Science Advances17 Aug 2018, Vol. 4, no. 8, eaat0292; ...
近日,我校田禾院士团队和台湾大学周必泰教授课题组再次在“振动诱导发光(VIE)”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Tuning the Conformation and Color of Conjugated Polyheterocyclic Skeletons by Installing ortho-Methyl Groups”被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报道(Angew. Chem...
复旦大学化学系李富友课题组在活体温度监测领域取得新进展。7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的比度型生物活体纳米温度探针》(“Ratiometric nanothermometer in vivo based on triplet-sensitized upconver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
牛连斌,男,2007年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2005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电致发光器件研究;2005-2007年,在中科院理化所进行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2007-2010年,在重庆师范大学进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机理研究;2010-2011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2018年5月2日晚,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做客我校“诺奖论坛”第三讲,为来自我校、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及西大附中的六百余名师生作了“The Invention of High Efficient Blue LED and Future Solid State Lighting(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明和固态照明的未来)”的专题学术...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吴朝新教授团队首次提出直接采用具有共轭结构的烷基胺苯丙烯胺(PPA)作为配体,利用共轭基团的电子离域特性,解决了量子点稳定性与载流子传输特性之间的矛盾,既成功地合成了甲胺铅溴钙钛矿量子点,并且在不降低量子点胶体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量子点薄膜的导电性能。相比采用正辛胺为配体制备的钙钛矿量子点,PPA的使用使得钙钛矿量子点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了22倍,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器件性能提...
2018年4月4日-8日,第四届长余辉与光激励荧光粉国际会议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会议主席为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我校张俊英教授与北京科技大学夏志国教授担任会议共同主席。本次4PPP会议围绕不同波段长余辉与光激励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开发、缺陷与结构表征、动态能量传递过程、电子捕获与释放模型及其模拟、长余辉与光激励发光材料应用譬如生物成像,癌症光疗以及纳...
2018年3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聚集发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启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该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作为总负责人,联合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执行时间5年,直接经费1.8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韩克利团队在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团队首次合成出具有立方相的非铅双钙钛矿Cs2AgBiX6(X=Cl,Br,I)纳米晶,并发现其热载流子具有超快的冷却时间(小于1ps,1ps=10-12s),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发光材料。
国际权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近日在线发表了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李振教授课题组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不仅深入研究了纯有机室温磷光的内部机理,而且实现了对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论文题为The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packing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
近日,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在新型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Strategy of Solution-Processed All-Inorganic Heterostructure for Humidity》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3.942)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史志锋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李新建教授和单崇新教授,郑州大学为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意大利和法国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观察到7个原子宽的石墨烯纳米带的高强度发光现象,强度与碳纳米管制成的发光器件相当,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电压来改变颜色。这一重大发现有望极大地促进石墨烯光源的发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纳米快报》杂志上。
不怕摔、显示屏可随意弯曲;敏锐跟踪,让癌细胞无处遁形……“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可大大加速这些神奇功能变为现实的过程。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这项中国人改写光物理课本的发现,开辟了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引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全新领域。这一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