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无线电物理 >>> 电磁波物理 量子无线电物理 微波物理学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 统计无线电物理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无线电物理相关记录684条 . 查询时间(0.828 秒)
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级一流课程: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数字电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A,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过程计算机控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通信原理。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机电综合工程与创新训练虚拟仿真实验、NGN数据组网虚拟仿真实验。
摩擦起电是揭示摩擦磨损本质起源极具潜力的研究手段。摩擦起电可作为一种“探针”来反映摩擦副状态与摩擦状况,在智能润滑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在能源收集、自驱动传感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研究摩擦起电与摩擦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摩擦学原理解决其在能量收集过程中的摩擦磨损问题仍存在巨大挑战。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可切换多功能超构表面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基于石墨烯和二氧化钒,在太赫兹波段实现了吸收–透射可切换的多功能超构表面,可用于多波段完美吸收器及太赫兹抗反射涂层。相关研究成果以Nanolayered VO2-Based Switchable Terahertz Metasurfaces as Near-Perfect Absorb...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频率微波传感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的精密探测,相关成果4月14日以“Deep learning enhanced Rydberg multifrequency microwave recogni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石油测井公司合作研发的4.75英寸高温高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在四川盆地磨溪151井国内首次165℃高温井试验成功。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龙桂鲁教授团队与电子系陆建华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通信距离达到百公里,是当前世界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这样的指标可以在无中继条件下实现城市之间的点对点量子直接通信,同时可以支撑基于安全经典中继建立的广域量子网络的一些应用。
可拉伸天线是未来可穿戴电子设备能够实现机体保形接触、小尺寸和高度集成的重要无线通讯和能量收集组件。然而可拉伸天线的机械变形通常会导致其谐振频率的变化(即失谐效应),可伸缩天线的在体辐射效率也会由于人体组织的损耗而严重降低,这就限制了柔性天线在应变传感中的应用。
赵晓云女,博士,副教授。1996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专业;2004年6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12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学历,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4月-2020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开发、光学测量、电磁场与电磁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戴道锌团队合作,国际首次实现了片上波导模式编码的两比特量子逻辑门操作,相关成果于2月11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为研究圆柱曲面的单光子量子雷达散射截面与经典雷达散射截面相比存在的具体优势,引入光子波函数,将引起量子干涉的距离矢量进行分解,通过圆柱曲面的曲面积分推导得到了单基地单光子下的圆柱曲面量子雷达散射截面的封闭表达式。分析了不同电尺寸的圆柱曲面长度和曲率半径的影响,对比了圆柱曲面量子雷达散射截面与经典雷达散射截面的封闭表达式。封闭表达式的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表明,圆柱曲面长度的电尺寸决定量子雷达散射截面的旁...
2022年1月21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清华大学SUNIST-02球形托卡马克实主机工程设计与研制”项目完成出厂验收。在清华大学、等离子体所、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公司、合肥科烨电物理设备制造和上海磁稳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整个装置主机工程设计和制造已经全部完成,即将交付至清华大学。
ICT科普直通车|从“无用”的理论到“有用”的技术,无线电是怎样成为文明标志的。
ICT科普直通车|诺贝尔奖背后的电磁波—诺贝尔奖120周年。
彭新华,女,湖南湘阴县人,理学博士。2008年4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同时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已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Physical Review Letter》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实验论文50余篇。研究方向:1、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2、量子系统控制;3、磁共振技术。
杜江峰,1969年6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1、磁共振量子计算;2、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3、磁共振应用。荣誉奖项: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0-201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