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生物物理学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细胞生理学 细胞进化学 细胞免疫学 细胞病理学 细胞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细胞生物学相关记录7708条 . 查询时间(0.453 秒)
2024年2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逸平研究组和李劲松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 “Derivation of zebrafish heart-related haploid cells”。该研究建立了第一株斑马鱼倍性稳定的单倍体胚胎细胞系。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小鼠进食高脂肪饮食时,其脂肪细胞内的线粒体会被分解成更小的线粒体,导致燃烧脂肪的能力降低,且这一过程由单一基因控制。科学家将小鼠体内这一基因删除后,即使它们食用高脂肪食物,也不会使体重增加过多。相关论文发表于2024年1月29日出版的《自然·代谢》杂志。
依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82万例,在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一。基于病理学分型,约85%肺癌病例为非小细胞肺癌;基于基因分型,约5%非小细胞肺癌携带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在正常细胞中,ALK是一种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与多种生长因子结合后激活参与DNA合成和细胞增殖的下游信号。在癌细胞中,编码ALK的基因与编码EML4的基因发生重排导致了EML4-ALK融合蛋白的表达。EM...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西南医科大学首次解析调控巨噬细胞激活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揭示了CREB/ATF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CREBZF在调控慢性炎症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理,为探索“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对话机制及临床2型糖尿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与潜在策略。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1月2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
一种细胞共培养用芯片及共培养方法;该芯片由2~99个相同的细胞培养结构构成,这些培养结构之间通过隔板结构相互分隔;其细胞共培养方法为将细胞悬液加入细胞培养结构中,放入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然后将芯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贴壁及生长情况;本发明所述芯片利用了隔板的物理阻挡作用,形成不同的细胞培养区域,只需在不同的培养区域接种不同的细胞即可实现细胞的共培养,操作简便,实验重复性高;该芯片可用于检测细胞共培...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是恢复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即免疫系统能够区分并忽略身体内本应存在的抗原,同时适当攻击外来抗原。
2018年,魏育蕾尝试用小鼠囊胚建立胚胎干细胞系,却失败了。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研究非接触式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该微流控芯片由进样口、细胞培养室、细胞迁移区域及废液池组成;细胞培养室的上端与进样口相连,下端连接废液池,三个平行的细胞培养室通过细胞迁移区域相连;利用该微流控芯片可为非接触式细胞共培养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并在细胞迁移区域形成稳定的浓度梯度,能够实时观测细胞迁移过程,并进行转分化研究;本发明具有操作方便、制作简单和样品用量少等特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囊化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检测步骤包括样品提取、腺苷酸分离定量,通过能荷计算表征微囊内细胞活性。本发明针对微胶囊这样的特殊体系设计了一套用于微囊内细胞腺苷酸定量的操作方案,能准确定量微囊化细胞腺苷酸含量,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提取过程样品损失大,测试不稳定,重复性差等缺陷。测定结果可作为微囊化细胞活性的评价指标。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三维共培养方法,该微流控芯片由6个细胞共培养单元和与之相连的1条培养液通道组成;每个共培养单元包括两个细胞培养池A和B,培养池A位于培养池B和培养液通道之间,并且其高度低于培养池B和培养液通道;利用该微流控芯片为异种细胞生长及相互作用提供三维空间支持;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和样品用量少等特点。
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应晓敏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以Article类长文形式在线发表重大原创研究成果。该团队自主研发的用于单细胞多组学数据马赛克整合的人工智能算法取得新突破。
本发明涉及干细胞组织工程领域,是一种非接触共培养诱导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方法,将具有诱导分化功能的诱导细胞包埋在生物微胶囊中,该微胶囊再与干细胞进行共培养,通过微胶囊内诱导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实现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本发明操作简单,允许使用一种或多种异体、异种的诱导细胞促进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即微胶囊膜可以使诱导细胞分泌的诱导因子透过微胶囊作用于外部的干细胞,同时又能将诱导细胞和干细胞进行免疫隔离...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李琳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技师李磊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人类着床前胚胎发育阻滞伴随合子基因组激活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
2024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付钰和王琳淇研究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在线发表 “Fungicide-tolerant persister formation during cryptococcal pulmonary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证明了可在宿主体内形成高度耐受杀菌药物的真菌持留菌,开拓了真菌药物持留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发展了真菌持留菌...
2024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晶团队等在《细胞与生物科学》(Cell & Bio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reshaping through damage: promoting cell fate transition by BrdU and IdU incorpo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碱基类似物BrdU和IdU通过DNA损伤修复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