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分子神经生物学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752 秒)
2018年5月14日,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五年影响因子:10.414)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马燚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揭示出人们对特定药理效应的期待和信念能提升人际信任和拉近人际距离。对药理效应的有效期待和信念往往会产生与对应活性药物类似的效应,通常是对个体健康状态的改善,即placebo effect (无药理成分试剂效...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经科学和药物创新研究孔雀”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中国的患病人群首次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了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新风险基因位点,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症病变的关系。该项重要成果于2018年2月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填补了国际上关于中国阿尔茨海默症人群全基因组数据的空白,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生...
季煜华,博士,研究员。2012年度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3层次培养对象。目前主要从事固有免疫应答在脑缺血损伤及损伤后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多项。
2018年2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封面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刘北明与周正洪教授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利用冷冻电子断层三维重构技术(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与冷冻光电关联显微成像技术(cryo-correlative light and e...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群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中。群聚的个体与独居的个体相比较通常表现出显著的个体间协助和行为可塑性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飞蝗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聚群现象。其多种行为特征,如嗅觉行为及运动活性,可在群居型及散居型间相互转变,是研究聚群行为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我国的科学家曾发现嗅觉、多巴胺途径以及非编码RNA都可以调控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间的相互转变,但神经调质如何精细的调控群聚动物的行为可塑性...
Drazen Prelec’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neuroeconomics; risky choice, time discounting, self-control, consumer behavior). He wo...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的科学家最近揭示了导致心脏细胞死亡的机制,发现了一个影响心脏细胞衰老过程的小分子核糖核酸(RNA-34a),这个小分子可以减少PNUTS基因(该基因具体名称为Ppp1r10)出现的频率,而这一基因可以防止心脏和血管细胞受损、死亡。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体内小分子RNA-34a含量明显高,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该分子的浓度特别高。通过阻止这个小分子,可以显著减少心脏细胞死亡,老年人和心...
7月20日,《神经科学杂志》刊登了医学院陈哲宇课题组的论文《JIP3 mediates TrkB axonal anterograde transport and enhances BDNF signaling by directly bridging TrkB with kinesin-1》,此项工作由黄淑红副教授、研究生段珊、孙涛和王珏等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老鼠体内存在特定的神经路线,通过这一路线传递温度信息,及时调节身体温度,从而保护身体机能。
5月18日~20日,“2009国际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大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厦大,共同探讨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亨廷顿舞蹈症、疯牛病等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5月18日,参加“2009国际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大会”的专家称,迄今研究表明,导致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淀粉样蛋白,该物质在大脑内的长期堆积将最终杀死脑神经细胞。研究同时发现,该蛋白的产生“受控于”脑内的两种酶,因此对科学家而言,当前最大的任务便是找到抑制调控这两个酶的活性的方法,破解了它,也就找到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钥匙”。
袁崇刚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1974.09—1976.07齐齐哈尔医士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学习;1978.09—1982.07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大学本科;1984.09—1987.06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硕士生;1995.09—1999.07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博士生。
13 November 2006,Professor Andrew Lumsden, FRS, Director of the MRC Centre for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at King's, has launched a flagship online journal, Neural Development, giving scientists grea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