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生物学相关记录593条 . 查询时间(2.015 秒)
腹斑掌突蟾(图)     腹斑掌突蟾       2023/9/17
腹斑掌突蟾(Leptobrachella ventripunctata)是西双版纳角蟾中的优势种,其背部花纹明显,腹部有黑斑,但有时并不一定很清楚。与其他掌突蟾一样,雄性会发出极像蟋蟀一样的毫不间断的叫声。在热带地区全年皆可繁殖。适应能力较强,在人工干预较大的水系也可见到。
瓦氏弯趾虎(图)     瓦氏弯趾虎  壁虎科       2023/9/17
瓦氏弯趾虎(Cyrtodactylus wayakonei)也叫瓦氏裸趾虎,是一种较少见的壁虎科小动物,身上有漂亮的花纹,在绿石林可以见到。
斑飞蜥(图)     斑飞蜥       2023/9/17
斑飞蜥(Draco maculatus)的“喉旗”(喉囊)相对于体色来说色彩更为鲜艳,黄褐色的小旗子末端晕染着蓝色的斑纹,在周边环境稳定的时候,飞蜥会展开这面小旗子和同伴进行交流,不知道是否是和人类的旗语类似的信号呢?
黑带水蛙(图)     黑带水蛙       2023/9/17
黑带水蛙(Sylvirana nigrovittata)雌雄蛙体型大小相似。体背棕灰色,有许多细痣粒。沿吻端或鼻孔始有1条黑色带,经上眼睑外缘,鼓膜上方,沿背侧褶或断或续达胯部。成蛙常栖息于森林植被茂密的水岸草丛边。5~6月雄蛙在傍晚至夜间将头伸出水外鸣叫。
白斑棱皮树蛙(图)     白斑棱皮树蛙       2023/9/17
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是2015年发表的新种,体型很小,栖息于叶片上,运气好在沟谷雨林能见到,极其考验眼力。
黑眶蟾蜍(图)     黑眶蟾蜍       2023/9/17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jiǎn)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型 。主要栖身于阔叶林 、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夜行性 ,日间主要躲藏在土洞及墙缝中休息,至晚间才外出寻找昆虫为食。
花狭口蛙(图)     花狭口蛙       2023/9/17
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是西双版纳雨季最常见的蛙类之一,但是相对于它的样貌,大多数人对它如牛般的叫声更为熟悉,以至于经常会误认为牛蛙的发出叫声。在面对天敌时,它们还会吸入大量的空气使自己的体型变大,制造强大的假象以威慑天敌。
圆斑臭蛙(图)     圆斑臭蛙       2023/9/17
圆斑臭蛙(Odorrana rotodora)因皮肤可分泌难闻的粘液而得名,平时它们并不会散发出臭味,但在被捕捉时它们的皮肤分泌难闻的、具有刺激性的黏液。臭蛙常见于溪流边或灌木丛中,这种花花绿绿的蛙白天不常见,常在夜间出来觅食。
黑蹼树蛙(图)     黑蹼树蛙       2023/9/17
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在树间跳跃时会展开脚指间的蹼进行滑翔,据测算,一些黑蹼树蛙能够滑翔15米甚至更长的距离。2021年版纳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发表文章中描述,其在开展望天树感测研究时,在57米高的冠层叶片上发现黑蹼树蛙,刷新了树蛙栖息的世界最高记录。
锯腿原指树蛙(图)     锯腿原指树蛙       2023/9/17
锯腿原指树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华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地也有。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皮肤粗糙,腿部内侧呈橘红色,外侧有锯齿状突起,因此而得名。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海拔潮湿在森林中,夜间常趴在的植物叶片上,雄蛙会发出“登、登、登”的鸣叫声。
圆舌浮蛙(图)     圆舌浮蛙       2023/9/17
浮蛙,顾名思义是经常浮在水面上。圆舌浮蛙(Occidozyga martensii)体小,个头特别小,体长仅14~21 mm。体色有变化,一般呈土黄色或浅绿色,头、体背面满布大小圆疣,指端和趾端尖,身体圆鼓鼓。 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广西、广东。
红蹼树蛙(图)     红蹼树蛙       2023/9/17
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是一种小型的树蛙,雌性比雄性大。背面呈红褐色或棕红色,体侧亮黄色,指间蹼多为橘红色。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和间歇性淡水沼泽。白天多隐蔽于草丛下;夜间在草丛、灌木和阔叶树上。捕食小昆虫。秋后成蛙蛰伏于树洞或竹筒内越冬。
粗皮姬蛙(图)     粗皮姬蛙         2023/9/17
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体型小,体长约22-25 mm,背面皮肤粗糙,满布疣粒。背部颜色变化较大,多为棕灰色,具不规则黄斑。与饰纹姬蛙极其相似,容易混淆。多躲藏在落叶下和泥洞里求偶,生性胆小警惕。
勐腊灌树蛙(图)     勐腊灌树蛙  发育模式       2023/9/17
灌树蛙属(Raorchestes)当前包括74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区域,其中印度是灌树蛙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灌树蛙的生育无须经历变态发育的蝌蚪阶段,而是直接在卵中发育成蛙。有研究表明这是对陆地系统或灌丛生活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策略。从卵到蛙的直接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灌树蛙的这种发育模式,很可能是对热带亚洲独特的干湿环境的独特适应。
泽陆蛙(图)     泽陆蛙  青蛙       2023/9/17
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以说是最常见的青蛙之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山区的稻田、沼泽、水塘、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的旱地草丛。昼夜活动,主要在夜间觅食,是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