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无线电物理 >>> 电磁波物理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磁波物理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1.892 秒)
近日,我校张狂副教授、吴群教授与国外学者合作率领团队成员在超构表面对电磁波的多功能调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性几何超构表面的相位调控通用方法,能够对全部圆极化通道进行独立调控,从而实现出射能量的全场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以“Independent phase modulation for quadruplex polarization channels enabled by chi...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洁能源技术与炭材料研究组(汪印团队)以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自组装合成的薄膜作为前驱体,通过还原同时受限发泡的方法在薄膜内可控构建均匀分层的多孔结构,制备了柔性多孔石墨烯膜。分离石墨烯片层间牢固连接形成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实现载荷传输,赋予了石墨烯膜优异的折叠回弹性能和柔韧性;该折叠弹性在高温和液氮(-196℃)超低温处理以及千次循环折叠后均未改变。此外,多孔结构增加了电磁波在...
偏振是光作为电磁波的基本物理属性之一。偏振特性在光场调控、显微成像、量子光学、立体显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学中,通过偏振成像测量荧光团的偶极子方向,可以揭示靶蛋白的取向。超分辨显微技术虽然能够突破光的衍射极限,实现百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率成像,但是由于无法获知生物分子的取向性,在应用中受到了极大限制。为了研究蛋白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定位和取向,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及其同事近期联合开发了偏振光结构光...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4月20-22日,以“太赫兹科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燕赵科学论坛首场研讨会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及省内高校的130位专家参加了论坛。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马宇骏、我校党委书记郭健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我校副校长李金善及物理学院、电信学院部分教师等参加了论坛的开幕式和学术研讨活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盛志高课题组与上海大学博士金钻明博士、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付海合作,首次实现了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应力调制器。太赫兹(Terahertz,THz)一般是指频率介于1011~1013频段的亚毫米电磁波。由于优越的波谱性能,太赫兹相关技术在通讯、安检、传感、国家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被称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作为太赫兹应用核...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朱宗宏教授团队在引力波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利用透镜化的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系统高精度地测量哈勃常数,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10月30日,《科技日报》在报眼位置对其进行报道。论文题为Precision cosmology from future lensedgravitational wave and electrom...
据欧洲航天局(ESA)官网报道,欧空局下属科学项目委员会在2017年6月20日举行的会议中一致决定,将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正式确定为欧空局第三大型空间任务(L3),并将行星凌日和恒星震荡(PLATO)探测器任务升级,由目前的蓝图设计阶段正式进入开建阶段。
2017年4月11日,电子系黄翊东教授课题组刘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了“集成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芯片”(“Integrated Cherenkov Radiation Emitter Eliminating the Electron Velocity Threshold ”)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并研制出片上集成自由电子光源。该成果颠覆...
太赫兹(THz)电磁波介于毫米波与红外光之间,是一个尚未被完全认知和利用的频段。太赫兹科学技术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正在广泛开展之中。但由于缺乏合适的THz光源,尤其是单色大频率范围可调谐的THz激光光源,制约了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荷兰科学家近日研发出一种可以从无线电波中捕捉能量并传递信息的微型芯片。来自荷兰埃因霍芬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这种芯片或将助力刚刚起步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015年11月24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三维磁隐身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子刊《自然Ÿ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题目为《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cloak working from d.c. to 250 kHz》。该研究由朱建飞、姜玮等博士生所在的人工光电磁器件与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