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等离子体物理学 >>>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光谱学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等离子体物理学相关记录493条 . 查询时间(3.17 秒)
2023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谢华副研究员实验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胡憾石副教授理论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在IIIB族过渡金属(Sc、Y、La)与CO的反应中发现了气相无限域中性七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Sc(CO)7和八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TM(CO)8(TM=Y,La),...
2023年6月28日,由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与建造的CRAFT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NNBI)1kW@4.5K氦低温系统调试成功,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该系统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可为NNBI测试装置、束源测试平台和超大抽速低温泵的测试运行提供低温冷却条件。
2023年6月14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EAST团队主动束光谱诊断课题组在弯晶谱仪光谱研究、面向聚变堆的诊断技术储备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在Nuclear Fusion和Physics of Plasmas等期刊发表。等离子体离子温度,旋转速度是表征聚变等离子体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开展众多等离子体物理问题研究的数据基础。弯晶谱仪通过测量等离子体杂质谱线的多普勒频移与多普勒展宽来测量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的磁测量实验课题组,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队紧密合作,首次在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测量到内扭曲模的磁扰动幅度分布,并进一步通过磁涨落和电子温度涨落的关联,确定了磁不稳定性诱发的发电机(Dynamo)效应的大小和方向,表明该发电机效应对磁约束聚变装置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的电流分布控制起重要作用。该工作以“Fluctuation-induce...
2023年6月6日,原子能院放射化学研究所项目团队成功开展国内首个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研究,该方法借助了伽马能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系国内首创。铯-137放射源年龄测量方法的研发丰富了核法证学方法,促进了核法证学学科建设,为打击核及放射性材料走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近日,中科大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提出了可用于精确模拟等离子体碰撞现象的弱收敛算法。该方法基于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与统计学,巧妙地实现了在弱收敛意义上对碰撞过程的精确模拟,其计算效率比具有同样精度的传统强收敛算法可提升20倍以上,做到了真正的“以弱胜强”。该工作推动了等离子体碰撞类过程的模拟研究,也为发展高效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计算物理领域著名期刊《计算机物理通讯》...
2023年5月11日深夜,位于泰国翁卡叻县的泰国核技术研究所TT-1(Thailand Tokamak-1)装置大厅里,在现场三十余位中泰科研人员的共同见证下,TT-1装置当天第100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完成,这也是TT-1装置在泰国新址首次验证了其物理实验能力。
2023年5月8日,由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建造的CRAFT导体性能研究平台氦低温系统一次性调试成功,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预计要求。为满足导体性能研究平台及中心螺管模型线圈测试系统的降温要求,等离子体所低温工程与技术研究室团队设计建造了1KW@4.5K氦低温系统。该系统由氦压缩机系统、氦制冷机冷箱系统、低温控制与电气系统、氦气纯化系统、氦储气回收系统、气源系统等组成。该套系统从2021年初...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凯团队和北京大学张青团队研究了机械剥离的InSe中面外激子的荧光发射增强,最大增强因子达34000,为面外激子光学性能的调控和面外偶极取向的集成光子设备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2023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邵涛研究团队联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在利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驱动重油转化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邵涛研究团队联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在利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驱动重油转化方面获新进展。
离子液体在室温附近呈液态,具有独特的阴阳离子结构、极低的饱和蒸气压和优异的润滑性能,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高性能液体润滑材料之一。离子液体内部的静电作用力较强、与商品润滑油的相容性差,且对金属具有腐蚀性,这限制了其作为润滑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离子液体在室温附近呈液态,具有独特的阴阳离子结构、极低的饱和蒸气压和优异的润滑性能,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高性能液体润滑材料之一。离子液体内部的静电作用力较强、与商品润滑油的相容性差,且对金属具有腐蚀性,这限制了其作为润滑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光刻(Plasmonic lithography)作为一种近场成像技术,具有可打破衍射极限的特性,能够为发展高分辨率、低成本、高效、大面积纳米光刻技术提供重要方法和技术途径,是下一代光刻技术的主要候选方案之一。目前,虽然已通过实验验证表面等离子体光刻可以满足微纳制造领域对14 nm及以下技术节点分辨率的要求,但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进一步缩小,严重的近场光学邻近效应(Near-fiel...
2023年4月6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抗生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抗生素类药品生产和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被大量使用并排放到环境水体中,这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如何处理废水中抗生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