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26-24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3885条 . 查询时间(2.557 秒)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在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著名的射电星系Messier 87的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显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行了成像。图像首次表明了中央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吸积流与喷流起源之间的联系。此次的观测结果由全球毫米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阵列(GMVA)联合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和格陵兰望远镜(GLT...
2023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通过理论推导,剖析了处于旋转自引力平衡椭球天体中的热不稳定性问题,发现了一类全新的轴对称振荡模式(关于赤道面南北对称的)。这种旋转对称性与南北对称性的组合是旋转热对流研究领域最后一类动力学对称性,此前从未被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Letter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流体》(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路如森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在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著名的射电星系Messier 87的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显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行了成像。图像首次表明了中央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吸积流与喷流起源之间的联系。此次的观测结果由全球毫米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阵列(GMVA)联合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和格陵兰望远镜(GLT...
2023年4月26日,精密测量院影像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过程团队,开展了国内首次冰川透视与层析遥感飞行试验的地面测量工作,采集了青藏高原八一冰川冰下地形、冰崖等数据,并开展了机载P波段SAR地面定标同步观测,为此次中科院青藏所组织的八一冰川航空遥感试验提供了重要的地面观测资料,也为中科院西北院八一冰川冰芯钻取位置精确确定提供了可靠参考。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而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发生局部的氧化风化,这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大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但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经发生了局部的氧化风化,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结构与演化团组与澳大利亚First Large Absorption Survey in HI(FLASH)团队合作,利用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探路者(Australian 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ASKAP)望远镜对Galaxy And Mass Assembly(GAMA)赤道天区内已知红移从0.42到1.00的星系进...
023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课题组和“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院士团队合作,基于未来可能探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双星的并合信号,具体分析了空间引力波“太极计划”中“太极探路者+”的设计指标需求,探讨了“太极探路者+”可达成的科学目标,为太极探路者的整体方案优化提供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上。
疏散星团的形态研究可为追溯星团的形成机制提供观测证据,并有助于探索星团的演化过程。疏散星团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形态多符合核-壳结构,而这种分层结构是否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尚无定论。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在太阳系行星系统中,火星的气候环境最为接近地球。研究表明,至少在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是一颗具有全球磁场、丰富液态水、稠密大气的宜居星球。因此,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进行行星探索、寻找地外生命的理想星球。
宇宙中99%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它们构成了行星磁层、太阳日冕、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等空间和天体系统。
疏散星团的形态研究可以为追溯星团的形成机制提供观测证据,也有助于理解星团的演化过程。疏散星团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形态大多符合核-壳结构,这种分层结构是否也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目前没有定论。
古新世以来,曾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长约1000-2000公里消亡块体的属性存在极大的争议。前人研究认为,该块体可能曾经是印度次大陆的北侧延伸、大洋板块、或二者不同比例的结合体(图1)。由于该块体的消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并对认识新生代以来亚洲季风形成与气候演化至关重要,厘清其属性与消亡过程,是地学热点议题之一。
2023年4月1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杨勇、赵景昆等利用盖亚(Gaia)DR3数据,探测到一条新的矮星系起源的星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