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相关记录79条 . 查询时间(2.747 秒)
2020年9月9日,著名的纳米科学期刊《Nano Letters》以封面故事发表了王世强教授实验室与斯坦福大学崔便晓教授实验室合作的论文“Nanobar array assay revealed complementary roles of BIN1 splice isoforms in cardiac T-tubule morphogenesis”,报道了他们的新发现:含有和不含磷酸肌醇结合域的...
2020年8月10日,纳米科学重要期刊Nano Letters以“Nanobar array assay revealed complementary roles of BIN1 splice isoforms in cardiac T-tubule morphogenesis”为题,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课题组与斯坦福大学崔便晓教授课题组合作取得的新发现——含有和不含磷脂酰肌醇...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重要的免疫细胞,携带有基因突变的小胶质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常规的基因治疗思路无法用于小胶质细胞,主要原因是由于常用的非整合类病毒载体(如AAV)无法感染小胶质细胞,以及少数的整合类病毒载体(如lentivirus)虽然能够感染小胶质细胞,但只能影响注射位点附近的局部范围,无法在全脑尺度上对小胶质细胞进行操控。因此,如何在全脑范围内进行操控成...
2020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 A. Esteban实验室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Jacob H. Hanna实验室及武汉大学陈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文章‘β-Catenin safeguards the ground state of mouse pluripotency by strengthening the ...
我校物质学院李健课题组在新型无细胞蛋白合成(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CFPS)体系构建及优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以“Translation related factors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a Streptomyces-based 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system”和“Establi...
细胞死亡在哺乳动物发育、体内平衡和疾病的不同方面至关重要。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如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自噬性细胞死亡,都有独特的调控机制。铁死亡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水平上与其他类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显著不同。细胞铁死亡已被证实与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免疫、肿瘤和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对铁死亡的科学认识尚显不足,特别是对...
我校生命学院陆珺霞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红雨课题组合作,近日在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上在线发表题为“Solid-state NMR reveal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DP-43 amyloidogenic region upon...
2020年3月12日,《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七聚体Pannexin 1通道的冷冻电镜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竺淑佳研究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课题组和中科院药物所余学奎课题组联合完成。
2020年3月11日,清华大学沈晓骅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U1 snRNP调控非编码RNA的染色质滞留”(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RNA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U1 snRNP广泛调控非编码RNA在染色质上的结合和移动的新机制。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广泛转录产生了大量的非编码RNA,相比于细...
近日, 我校iHuman研究所Raymond C. Stevens课题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宋高洁课题组在人体细胞信号转导领域重要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中获得突破, 成功解析全长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1(Glucagon 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无正构配体的三维结构。该成果以题为“Full-length human GLP-1 receptor structure w...
2020年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鲍习琛课题组、香港大学Ralf Jauch课题组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侯琳琳团队共同合作的成果“Concurrent binding to DNA and RNA facilitates the pluripotency reprogramming activity o...
2020年2月6日,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现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王建龙(Jianlong Wang)教授课题组在《干细胞》(Cell Stem Cell,影响因子22)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UX-miR-344-ZMYM2-Mediated Activation of MERVL LTRs Induces a Totipotent 2C-like State” 的研究...
近日,天津大学仰大勇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新型长余辉水凝胶。这种新型水凝胶进入活体后,能够长时间标记在肿瘤细胞上发出近红外光,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可用于追踪癌细胞的转移途径,有望成为癌症治疗利器。相关成果现已发表于纳米科技领域权威期刊《纳米快报》。恶性肿瘤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和血管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的过程。转移瘤一般尺寸微小、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干细胞中心高维强、李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因BRG1(Brahma-related gene 1; SMARCA4)在结肠炎症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其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作用机制。据高维强介绍,持续的组织炎症会导致组织修复障碍和肿瘤发生。例如,炎症性肠病...
粒形对水稻产量和种子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水稻颖壳的长度和宽度决定种子的粒形,目前已经鉴定了多个调控粒型的因子,研究表明转录调控、翻译后调控、激素信号等通过影响细胞分裂或细胞延伸调控了水稻粒形,但是在细胞层面对颖壳细胞形态调控的机制让了解较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