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生物化学相关记录282条 . 查询时间(2.365 秒)
我国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团队和王佳伟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冯钰团队合作,首次解析了Pol IV-RDR2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并提出了Pol IV-RDR2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的独特分子机制。12月24日,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
黑果枸杞是生长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多年生灌木植物,具有防止土壤盐碱化、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功能。根据藏药典籍《晶珠本草》记载黑果枸杞可用来治疗心脏病、月经紊乱等疾病,同时药理学研究也表明黑果枸杞具有抗炎、抗氧化、降糖降脂、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炎症等诸多活性,其价值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花青素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可以让植物的花瓣和表皮呈现丰富的颜色,有成为天然食品着色剂的潜力。黑果...
菱角在我国栽培驯化历史十分悠久。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菱角已成为江南地区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这种水生作物起源于何处?何时被人类驯化?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了解到,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邱英雄研究员团队关于菱角的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解析菱属植物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加深了对水生植物的多倍体起源、演化和驯化的认识,佐证了长江流...
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首次解析大麦叶绿体PSI-NDH膜蛋白超大分子复合物空间结构,12月9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是在一系列镶嵌在光合膜上的蛋白质超分子机器中进行的,通过光驱动光系统II(PSII)和光系统I(PSI)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及光合电子传递,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二氧化碳固定。PSI和PSII催化两种类型光合电子传...
2021年11月12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玉欣团队在《自然—植物》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拟南芥羧酸酯酶家族成员AtCXE15及其直系同源蛋白是一种独脚金内酯分解代谢的关键酶。独脚金内酯是一类由类胡萝卜素衍生的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促进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和诱导根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独脚金内酯的代谢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植物发育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以拟南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团队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蒺藜苜蓿体内单倍体诱导,为豆科牧草及豆科作物单倍体育种体系建立提供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重要转变,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成花诱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物种后代的延续,对于种子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农业生产上,作物适时地开花对于品种的繁育、引种和育种、稳产和增产都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的开花时间受到精细而复杂的调控,钙信号及钙依赖型蛋白激酶调节植物开花时间的机制研究非常少。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引进人才薛哲勇教授团队关于植物三萜代谢物多样性形成的综述“Diverse triterpene skelet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expansion and divergent evolution of 2,3-oxidosqualene cyclases in plants”,近日发表于该领域国际经典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近日,第一届全国研究生植物次生代谢主题Poster大赛(Poster contest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POMP)落下帷幕。本届大赛的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大赛的主旨是围绕植物次生代谢这一主题开展跨校际、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分析及应用研究”“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合...
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评审结果的通知》和《关于公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通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0届毕业生刘念荣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指导教师吴建强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祝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生陈控、李晓东、张译文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朱李月华奖学金。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张正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内质网膜蛋白复合体EMC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 complex )亚基MoEmc2调控酪蛋白激酶MoCk2对MoRgs1的磷酸化,该磷酸化是稻瘟病菌功能性附着胞的形成和致病力所必需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病原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PLoS Pathogens”上,论文题目为:The rice blast fun...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5月30日举办2021年实验室开放日科普活动,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的30位同学们参加。
2021年5月22日,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湖南大学生物学院郭新红课题组题为“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 LecRK-VIII.2 is a missing link in MAPK signaling-mediated yield contro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RK-VIII.2作用于MAPK信号转导途径上游,参与调...
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引起的环境周期性变化,地球上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都进化出了内源计时器——生物钟,它可以维持细胞内近24小时的基因表达节律性以适应环境中光温因子的昼夜动态变化。生物钟参与调控植物体内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如光周期依赖的开花时间、发育、叶片衰老,以及植物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等。因此,生物钟稳定性的维持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地域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多个物种的生物钟核心振荡器均由多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