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形态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形态学相关记录134条 . 查询时间(4.469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现了蓼科荞麦属一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长花柱野生荞麦( Fagopyrum longistylum M. Zhou & Y. Tang)(见图一)。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杂志《植物分类(PHYTOTAXA)》上。
为迎接在中国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云南南部数县市的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评估。
植物器官形态的建成是植物研究领域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存在着环境和遗传之间复杂调控关系,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目前对于植物器官复杂形态的描述仍缺乏同一尺度内准确量化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器官形态的遗传解析和设计改良。近日,东北地理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通过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拟南芥叶片和花瓣器官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在具有复杂染色体构成的多亲本高级世代互交系(MAGIC l...
Streptocarpus ionanthus隶属苦苣苔科海角苣苔属,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为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特有植物,分布于坦噶(Tanga)、莫洛哥罗(Morogoro)、基利菲(Kilifi)等地区。该种植物形态变化复杂,有学者将其分为9个亚种,但这一分类处理方式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和广泛的认可,并且这些亚种之间的系统关系也不明晰,尚未解决的分类界定和系统关系严重影响了对这一植物的保育工作,...
2020年12月14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琳课题组与董爱武、沈文辉课题组合作在PNAS发表题为“The chromatin remodeling factor AtINO80 represses photomorphogenesis by modulating nucleosome density and H2A.Z incorporation in light-related genes”的...
中科院植物所林荣呈研究组通过IP-MS技术鉴定到一个去乙酰化酶复合体(SNL-HDA19),其成员包括HDA19、SNL1~6和MSI1,它们都是光信号通路的负调节因子。SNL-HDA1去乙酰化酶复合体和光信号正向转录因子HY5互作,进而被后者招募至靶基因的染色质区域。在黑暗中,HY5经历了26S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而去乙酰化酶复合体SNL-HDA1则积累。一方面,HY5蛋白的减少降低了靶基因染色...
人类活动常在不经意间改变自然,甚至对野生植物产生潜在的进化影响。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川贝的重要来源,梭砂贝母会进化出新的色彩伪装自己,从而躲避人类的采挖活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产性状,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对决定植物各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态机制仍有争议。最优分配理论认为,植物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可以获取更多限制性资源的器官以促进生长,因此生物量分配会对环境中资源的可利用性做出响应。而异速分配理论认为,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与环境变化无关,是仅与植物大小有关的幂函数。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周浙昆研究员撰写的《墨脱植物考察追记》一书,近日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辽宁省凌源市发现一种约1.25亿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变果。这种有趣的远古植物,同一个植物个体上长着形态各不相同的叶子和果实,这为人们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态打开了窗口。
2020年10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我国第二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名单,“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家荚蒾属种质资源库”成功入选。花卉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加强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花卉种质资源,促进我国花卉品种创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实现主要花卉品种国产化的重要举措。 荚蒾属植物的花、叶及果色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和李德铢带领的研究团队,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合作,基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专家组(APG)系统,构建大尺度、广覆盖、密取样的大数据集,研究和筛选用于揭示被子植物主要分类阶元,如目、科、亚科、族、属有价值的花粉性状,利用多学科证据的有机结合,开展“被子植物花粉形态性状演化及其驱动因子”的系列研究(Pollen Character Evolution...
被子植物的花粉具有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并携带丰富的信息,在植物生活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理想材料。孢子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是孢粉学的基础,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生态学、古生物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农学、林学乃至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利用花粉性状寻找关键证据和新线索,有可能重新审视被子植物目及以上主要分支,以及科及以下主要分类阶...
日前,接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319号)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评审结果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320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崔杨洋荣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杨祝良研究员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传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态和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独立演化而来,但在不同分支中发生了丢失,导致了多个无花瓣类群的独立起源。但是,到目前为止,导致花瓣平行丢失和无花瓣类群独立起源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组长期从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他们之前的研究发现,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