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发育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发育学相关记录484条 . 查询时间(2.332 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芍药科多样性与种质创新研究团队针对牡丹的“退梢”现象,通过组织学、生理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了牡丹当年生枝木质化过程,次生细胞壁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和碳氮的积累规律,当年生枝不同部位基因表达和激素类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挖掘出与当年生枝发育相关的枢纽基因。研究人员选取油用牡丹‘凤丹’和观赏牡丹‘洛阳红’2个品种,观察到二者当年生开花枝的木质化发育进程相似,其中上部无...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资源植物,有“长一尺,退八寸”之说,即当年生开花枝仅有基部形成腋芽的部位能够木质化,可正常越冬,长度约占年生长量的1/4,而其他3/4部分木质化程度很低,在秋冬季会“退梢枯萎”。研究牡丹当年生枝的木质化形成机理,对于芍药属植物草质茎与木质茎的系统演化规律研究及新型油料作物油用牡丹的机械化采收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交错带是相邻植被间形成的过渡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与维持的重要地带,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至关重要。从优势类群樟科植物(Lauraceae)入手来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探究植被交错带对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可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调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台研究组利用小而有缺口的颗粒突变体解析了颖果V型裂纹产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研究发现水稻颖片细胞与颖果细胞的伸长方向是相互垂直的,而颖片细胞与器官相向伸长,颖果细胞与器官以相互垂直的方向伸长;颖片和颖果细胞在正交方向上伸长的独特布局是颖果产生V型裂纹的重要细胞学基础。结果显示Sng编码一个422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的α-微管蛋白突变体。这个点突变影响了突变蛋白与β-微管蛋白的结...
植物一般不能自主移动,但许多植物依赖流体静力和渗透压产生大幅度的器官运动以适应外界环境。近二十年来,这一现象在生物力学和生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并取得进展,但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仍是未被探索的领域。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郭岩教授团队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hosphorylation of RhoGDI1, a 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 regulates root hair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under salt 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盐胁迫下根毛的生长发育受到调控。植物经典抗盐通路SOS途径中...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凌宏清团队合作,发现了SOD7/DPA4-GIF1模块协同调控拟南芥器官大小与铁吸收利用的新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拟南芥SOD7编码一个B3家族的转录抑制因子NGAL2。过表达SOD7导致小的种子和器官,而同时敲除SOD7及其亲缘关系最近的DPA4/NGAL3能够显著增加种子和器官的大小,表明SOD7和DPA4功能...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zdeae)、大豆属植物,属内分为Glycine和Soja两个亚属,原产中国。现有大豆种质资源丰富,有适应于热带、温带、高低纬度地区广泛种植的多个品种。除了熟知的蛋白和油脂,大豆籽粒中还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特异性代谢物(Plant specialized metabol...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合成由编码基因的mRNA含量与翻译效率共同决定。翻译调控可在不改变mRNA含量的情况下,快速可逆地调控蛋白合成,有助于生物在感知内外源信号后,迅速做出应变行为。
脂肪酸和脂质对植物细胞伸长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特征涉及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为多种代谢过程提供能量,作为信号转导介质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等。脂质转运蛋白(LTP)是一种含有疏水腔的蛋白质,这种结构特征使 LTP 蛋白能够结合和转运复杂的脂类物质。棉纤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纺织原料,也是植物中最长的单细胞。脂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对棉纤维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中神经酰胺类脂质在棉纤维伸长时期含量最为丰富,且...
2023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经过全面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利用质体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等手段,对鞭寄生科(Hydnoraceae)鞭寄生属(Hydnora)植物开展了系统发育研究。相关成果以“Phylogenet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Hydnora abyssinica plastomes...
2023年7月18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赵美丞研究组的科研成果。在研究中,科研人员以谷子(Setaria italica)为模式研究体系,揭示了膜蛋白受体激酶DPY1在感知渗透势变化及信号转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2023年7月17日,“科学探索奖”2023年度获奖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白洋研究员获奖。
2023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蔡伟明研究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SMAX1 interacts with DELLA protein to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under weak light conditions via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它们生长在湿润和阴暗的环境中,没有根、茎和叶等器官,也不能通过维管束进行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尽管苔藓植物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性,并且拥有相对简单的植株构造,但是人们对于其细胞类型组成以及成熟和衰老的轨迹还知之甚少。近十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回答这些问题带来了契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