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细胞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细胞学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2.345 秒)
染色体黏合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一环状蛋白复合物黏合素(cohesin)将染色单体聚合在一起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确保了染色体在后期的精确分离。除了黏合素,还有许多辅助因子共同参与组成了染色体黏合蛋白家族,在染色体黏合建立、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调控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形成等事件中发挥重要功能[1]。Sororin作为黏合素的稳定因子,能拮抗黏合素释放因子Wapl功能,从而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黏合[2]。在S...
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孙少琛教授团队在生殖生物学科顶级学术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5年影响因子18.96,学科排名1/83)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multiple roles of RAB GTPases in female and male meiosis的综述论文,全面概括和阐述了小G蛋白(单体GTP酶)RAB家族对卵母细胞成熟以及精子发生过程的重要功能。动...
脾脏是最大的次级淋巴器官,也是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机体在缺氧过程中会引发红细胞扩张,而应激性红细胞生成是适应这一过程的重要机制。缺氧和免疫反应是相互关联的,炎症因子又可以触发红细胞生成。当前,人们对在缺氧过程中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潜在机制和脾脏免疫反应的理解并不充分,对缺氧期间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采用时间序列转录组对缺氧暴露第0、1、3、5、7 和 13...
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2021年5月23日下午,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雷群英教授课题组承办的2021年“实验室开放月”科普活动成功举办。
北京时间2021年2月25日,《Stem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内蒙古大学包斯琴教授研发组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新成果。该研究发现,只添加JAK/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LIF(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的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可以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多能性,并揭示在此过程DNA甲基转移酶(DNMTs)对ES...
2021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而胚胎着床后在子宫内的发育进一步增加了其研究难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株小鼠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建立以来,包括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干细胞相继建立,为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可能。之后的研究表明在2i与Lif条件下培养的小鼠ESCs处于原始(naive)态,该状态的ESCs需要脱...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谱系分化潜能,拥有广阔的再生医学应用前景。Notch信号调控了生血内皮细胞的特化,因而通过时空特异性调控Notch信号可促进内皮细胞向造血干细胞的转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发现,内吞运输调控因子Rab5c通过调控EEA1阳性内体和Appl1阳性内体的内吞运输,分别介导了Notch与AKT信号通路。其中,Notch信号促进了生血内皮细胞的特化产生...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见图)。胚胎发育从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开始,伴随着多次卵裂形成桑椹胚。随后,胚胎经历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 形成由外围的滋养层细胞(trophectoderm,TE)和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构成的囊胚(blastocyst)。当囊胚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生着床时,发生第二次细胞命运决定,内细胞团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具有多能性的上胚...
2020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强研究员课题组在Develop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Pharyngeal pouches provide a niche microenvironment for arch artery progenitor specification”的研究论文(https://dev.biologists.org/content/early/2020/12/16...
近期,姚永刚课题组集中对树鼩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家族(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进行了研究。该基因家族是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效应的ISGs,作为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和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我们...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曲广波等在单细胞生物四膜虫对低剂量纳米颗粒的摄入特征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以“Heterogenous Internal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at Ultra-Trace Concentration in Environmental Individual Unicellular Organisms Unveiled by Sin...
研究表明鸟类丢失了许多在其他脊椎动物中保守的功能基因。人类与小鼠缺失这些功能基因通常会致死或致病,而鸟类并不表现出相应病症。因此,探索鸟类如何应对基因缺失引起的生化与生理功能丧失,对理解鸟类适应进化与人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此方面目前有两种假说:1. 功能基因缺失与鸟类特化性状有关,如丢失UCP1和KIRREL2基因可能造成鸟类非颤抖性产热丢失和低肾小球滤过率。2. 近缘基因或同源多拷贝基因可能为丢...
干细胞是机体发育和组织稳态维持的基础,基因组稳定是干细胞干性维持和再生医学应用的前提。研究干细胞如何维持基因组稳定有助于推动干细胞的安全应用,理解相关发育疾病的致病机理。郑萍课题组长期关注干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独特机制。在前期工作中,鉴定了胚胎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关键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了其不同的作用途径(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
增龄伴随的视网膜功能退化,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黄斑变性等发生,进而导致老年人视觉减损或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视网膜能够感受光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视网膜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分为神经视网膜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层。此外,与RPE紧紧相连的脉络膜对视网膜也起着重要的营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