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遗传学相关记录246条 . 查询时间(3.462 秒)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在以往的大尺度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关注物种水平的变化,鲜有研究注意到种内不同种群间气候适应能力的差异。其次,气候变化通常会引起物种间的连锁反应,评估同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间的综合响应模式,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气候变化评估体系。因此,如何量化性地评估多物种的不同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2023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第88期KIB讲坛,本期的主讲嘉宾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和云南大学吴宏教授。本次讲坛由昆明植物所研究生会学术部唐丽欢主持。昆明植物所一百八十余位师生参会。
2023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侯仲娥和李枢强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Marine–montane transitions coupled with gill and genetic convergence in extant crustacea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跳钩虾从海洋到陆地演化的时空动态以及形态和遗传等适应特征的趋同演化。
2023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侯仲娥研究员和李枢强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Marine–montane transitions coupled with gill and genetic convergence in extant crustacea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跳钩虾从海洋到陆地演化的时空动态,以及形态和遗传等适应特征的趋同演化。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之一。因为我们会写诗,会操控复杂工具,所以我们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狒狒以及红毛猩猩等,非常不同。因此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起源和社会演化过程将极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自己。2023年6月1日,以我国科学家组织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发布了阶段性成果,在灵长类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回答了与该类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成果以研究专刊的形式在科学发表4篇论文,同期还发表...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2023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Science和2篇Science Advances。该专刊涵盖了灵长类研究的多个热点领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演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演...
近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农业、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Leluo Guan教授来华中农业大学开展学术交流。Leluo Guan教授长期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等方向的研究,曾获家畜减排全球研究联盟杰出科学家奖、美国奶业科学协会Zoetis生理学奖等荣誉,目前担任Microbiom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副主编。Leluo Guan教授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多个团队已开展长期合作,此次来...
两栖爬行动物总体形态较保守且存在趋同现象,给传统分类带来了困难,仅仅使用形态学的鉴定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对其物种多样性的正确评估。DNA条形码技术由于采用数字化形式,使样本鉴定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突破了对传统形态经验的过度依赖,不受生物体发育阶段的限制,可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DNA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对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还可能发现许多潜在的物种。
2023年4月10-12日,中国动物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理事扩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王媛媛副教授、包立随副教授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届“长隆奖—启航奖”。“长隆奖”由中国动物学会和长隆慈善基金会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动物学领域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动物学科技工作者。“长隆奖”奖项分为“功勋奖”、“成就奖”、“国际学者奖”、“新星奖”与“启航奖”五大类,“启航奖...
近日,中国动物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理事扩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上颁发了2022、2023年度的多项学会重要奖项,进化所高凤教授荣获中国动物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一届获奖约10人,旨在奖励在领域内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学者,表彰其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创新性的成就及作出的突出贡献,助力于进一步成长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
m6A是目前已知的真核细胞mRNA上最常见的一类化学修饰,其建立、读取和擦除分别受到相应甲基化酶(writer)、结合蛋白(reader)以及去甲基化酶(eraser)的动态可逆调控。研究表明,m6A能够通过调节mRNA的剪接、出核、稳定性及翻译等生命周期活动,参与调控机体的诸多生理或病理进程,包括胚胎发育、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等。然而,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m6A对于器官稳态维持的调控作用与...
2023年2月24日,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院刘少军院士主持申报的“淡水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创新团队”喜获创新团队奖。
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周琪团队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创新中心李劲松团队等成果“哺乳动物染色体工程新技术与染色体人工演化”入选。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8个年度。202...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熊科动物,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山地森林中。现生种可分为六个亚种:指名亚种U. t. thibetanus,喜马拉雅亚种U. t. laniger,四川亚种U. t. mupinensis,台湾亚种U. t. formosanus,东北亚种U. t. ussuricus和海南亚种U. t. melli。在更新世以来,亚洲黑熊成为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