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遗传学相关记录246条 . 查询时间(4.324 秒)
广西林业局2021年5月11日提供的信息显示,中国首次获得濒危物种白头叶猴全基因组序列,揭示了白头叶猴能够在富含矿物离子的高碱性喀斯特山地长久生存的基因组遗传特征秘密。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其体毛以黑色为主,与黑叶猴不同的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广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间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区域,数量稀少,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近日,由海洋学院崔朝霞团队携手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朱嘉濠团队等完成的科研论文“The Chinese mitten crab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ive plasticity and developmental regulation”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最近,张亚平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欧洲大白猪与东亚民猪杂交群体,构建了F2通过F1继承F0基因组序列的精细图谱,通过分析F2代个体中的大白与民猪来源的基因互作,研究了在驯化下早期物种形成的基因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大白猪与民猪之间已进化出非常微弱的生殖隔离作用,导致了不完全的杂种后代不存活表型;常染色体(尤其是3号染色体)而非X染色体,在大白与民猪生殖隔离进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常染色体座位...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晚,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题目为“Large-scale sequencing of flatfish genom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polyphyletic origin of their specialized b...
2021年4月7号,《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副研究员、张驰副研究员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员等关于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哺乳形动物的研究成果:穴居和挖掘适应在不同哺乳形动物中独立演化了多次,骨骼表现除了肢骨的特化,还伴随有椎体的形变和量变;根据现生哺乳动物的体节发生(somitogenesis)中基因调控中轴骨数目和体节分区形态机制,结合化石记录...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登陆事件发生于有颌类的硬骨鱼类。现生硬骨鱼类包含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这两个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为繁盛的是肉鳍鱼类中的四足动物(成功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以及辐鳍鱼类中的真骨鱼类。相对于这两个最为繁盛的类群,硬骨鱼类的基部类群物种数量相对稀少,但却隐藏着祖先演化所遗留的痕迹,有“活化石”之称。2月5日凌晨,国际顶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研究员魏辅文团队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已发表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基于3种遗传标记(线粒体Cytb基因、线粒体D-loop控制区及核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数据,并对基于上述3种遗传标记的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分子进化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导、深圳华大海洋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American paddlefish genome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chromosomal evolution and bone mineraliz...
中外科学家携手合作,以鸭嘴兽、针鼹等哺乳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人、有袋类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等多种动物基因组数据,首次成功构建出所有现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最新上线的《自然》学术期刊。哺乳动物祖先的外观形状已经通过化石证据部分还原出来,但是哺乳动物祖先染色体的数目一直都是一个谜。“现代人有46条染色体,而我们和鸭嘴兽的共同祖...
2020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捷及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多家单位在《Nature》上以封面形式同期发表了两篇文章报道了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第二阶段(科级别)的研究结果。研究团队发表了363种鸟类基因组数据,同时通过这一数据建立了无参考序列下多基因组比对和分析的新方法,并基于这一新方法阐明高密度物种取样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在反刍动物瘤胃进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并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为题,于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杂志在线发表。该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潘...
2022年10月28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赵书红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IAnimal: A cross-species omics knowledgebase for animals”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发布了国际规模最大的动物跨物种多组学知识库,对猪、鼠、鸡、狗等21个物种的WGS、RNA-Seq、ChIP-Seq、AT...
2020年10月20日,我所与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题为“古DNA证据揭示热带牛科动物对狩猎活动在青藏高原盛行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到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本项研究首次完成了青藏高原牛科动物古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将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从此前的约北纬29...
强迫症是一种异质性极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遗传和病因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使得在人类群体中探索强迫症的潜在遗传和生物学机制异常困难。家犬作为最早驯化的一种家养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亦受到强迫症的折磨,且与人类强迫症具有多种相似表型。因此,开展家犬强迫症的遗传和细胞学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两者强迫症共享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针对转圈行为这一家犬强迫症的代表性表型,在两个独立犬种中(比利时马里努阿犬和昆明犬)开展了...
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作为实验动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前期我们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善和更新了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1, Nat Commun 2013; KIZ version 2, Zool Res 2019: www.treeshrewdb.org),利用新版基因组,可以更好获取对树鼩的遗传特性认识,解释其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创建的遗传基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