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古人类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人类学相关记录342条 . 查询时间(3.906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敏、研究员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以A new confuciusornithid (Aves: Pygostyl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increases the morphological disparity of the Confuciusornithidae为题,在线发表在《林奈动物学报》上,研究报道了一孔子鸟...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凌霞等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人类学学报》(第37卷第2期)报道了栾川孙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他们发现了直立人儿童化石,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了证据。东亚直立人演化与现代人起源问题争议激烈,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河南栾川孙家洞位于秦岭东端支脉伏牛山区,在栾川乡湾滩村的哼呼崖、伊河南岸。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团队于7月14日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第1地点)的新研究成果,报道了2009年以来遗址新发掘空间坐标系与20世纪30年代遗址发掘坐标系的对应关系。考古学发展之初,多采用“漫掘法”发掘,较少关注出土遗物的空间位置,限制了考古学家对人类行为(如古人类对遗址不同空间的利用等)的解释。...
《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第31号)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伴月和中科院院士邱占祥用中、英两种文字所著的《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副竹鼠类》专著,该书详细报道了对临夏副竹鼠类的研究。副竹鼠属(Pararhizomys)是一类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生活在东亚中纬度地区的现已绝灭的土著啮齿动物。自从德日进和杨钟健(Teilhard de Chardin and Young,1931...
大唇犀(Chilotherium)两性均无角,其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上门齿完全退化消失,晚中新世时期繁盛于欧亚大陆。自从林斯顿(1924)建立新属大唇犀,该属共有13个新种曾被描述,有19个其他的属种被修订归入该属,但是经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属内有效种被确定为10个。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课题组根据产自甘肃庆阳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
大熊猫作为濒危动物保护物种,曾一度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地区,覆域辽阔。而如今幸存的大熊猫只有位于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的几个不同的遗传种群了。基于现存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重建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这一物种的进化历史,一直以来也没有科学家从古代大熊猫化石提取到线粒体基因组或核基因组来提供新的线索。然而,Current Biology 期刊近来发布的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及其团...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常临水而居,考古材料在埋藏过程中难免受到水流等外动力的扰动。因此,了解和重建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考古材料的第一步,也是研究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tt Lotter以及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合作,从地质考古学的视角对“许昌人”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左其杲等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近20年发现在新疆乌伦古河哈拉玛盖组的十几枚犬熊科化石,其时代属于中中新世早期。发现的犬熊科化石总计至少有5种,包括:乌伦古犬熊Amphicyon ulungurensis,波西米亚泽犬熊相似种Cynelos cf. bohemicus,赫氏泽犬熊亲近种Cynelos aff. helbingi,泽犬熊cf. Cynelos sp.,哲...
2018年5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鲜有化石可以直接指示已经灭绝的鸟类是如何鸣叫的,但是这件新...
2018年5月26日,古脊椎所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
晚中新世(约110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大规模持续改变,原先温暖湿润气候主导的森林生态系统日渐凋零,最终局限在热带的部分地区;取而代之的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体的草原生态系统,它们最终占据了陆地的大部分生态空间。禾本科植物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草,能够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非并是偶然事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种秘密武器——植硅体。植硅体是植物吸收可溶性二氧化硅后沉淀于植物内部的含水非晶态二氧...
2018年5月16日,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德国马普所、德国考古所、俄罗斯文化遗产联合会、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考古系、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考古系和人类学博物馆、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俄罗斯联邦达吉斯坦考古与民族志研究所历史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人类学系、瑞士巴塞尔大学史前与考古科学研究所、德国国家遗产博物馆等36家单位的46位共同作者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BioRxiv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其导师刘金毅和捷克科学院Jan Wagner在《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杂志在线发表关于周口店变异狼的修订工作。研究表明变异狼和欧洲的莫斯巴赫狼(C. mosbachensis)十分接近,可以归入后者作为一个亚种,即变异莫斯巴赫狼(C. mosbachensis variabilis)。研究人员同时...
陕西大荔人遗址发现于1978年,并在 1978 年和1980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工作。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0-24.7 万年,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大荔人化石的最新研究显示,大荔人脑颅具有古老特征,但是面颅具有进步特征。这一镶嵌型形态特点为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提供了演化背景。然而,人们对大荔人石器技术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最初的发掘报告,新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荔人的石器技术行为与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法国国家科研中心Luc Doyon和Francesco d’Errico合作,在河南许昌人遗址发现的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骨质工具,年代距今约12.5-10.5万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