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古人类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人类学相关记录342条 . 查询时间(3.552 秒)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John J. Flynn合作,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上描述了一件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Quiburis组的郊熊化石。经过详细对比,确认该标本为郊熊属一新种,即亨氏郊熊Agriotherium hendeyi sp.nov.。该种个体明显小于北美同时代的“Agriotheri...
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田野调查工作日前顺利结束。此次科考新发现26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其中13处具有文化层的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调查工作属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项目”之一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安全”。此项科考专题田野调查工作于6月5日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
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然后向西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向东经过白令海峡延展到美洲。该研究成果近日在人类学著名期刊《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是一种大型鹿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目前被认为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标准化石。
在2500年前,中国人可能就开始在仪式性及宗教性活动中吸食大麻了。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们发现,帕米尔先民焚烧并吸食大麻。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科学进展》。该研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燃烧大麻并用于精神领域的直接证据。大麻是东亚地区最早的耕作植物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药物之一。然而,人们对其在精神领域的使...
作为“五谷”之一,大麻具有多元化的用途,不仅能够用于食用、榨油、制作绳索、衣物和造纸等;在中原之外,还有一部分大麻品种的叶片、花和苞片中四氢大麻酚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具有致幻、麻醉等强大的精神作用,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以及医疗等活动中。目前已有大量工作从孢粉、果实、纤维、印痕以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研究大麻植物的早期利用,但难以准确揭示其在精神领域的使用情况。近期,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
近日,国际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万年前古人类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适应行为。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
为深入解析汉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和形成原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研究组与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汉族人群的mtDNA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团队获得并分析了来自中国33个省(或省级行政区)两万例汉族人群样本的高分辨率mtDNA突变数据(共4004个位点),研究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存在南北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水系人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南北差异更为显...
2019年5月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陈发虎院士牵头的研究论文《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该文在线发表后,受到全球科学界与社会公众持续和广泛地关注,相关报道在公众间广泛传播,在丹尼索瓦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等研究领域也产生了广泛...
2019年5月4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教授领衔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通过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这一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日在《自然》杂志发表。这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自2010年开始,陈发虎院士带领兰州大学环...
20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的丹尼索瓦洞穴发现了丹尼索瓦人(Denisova Hominin)化石。这一发现,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演化和古人类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根据全基因组测序,丹尼索瓦人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亚洲,既不是现代人,也不属于尼安德特人,而是一种前所未知的古代人属,与尼安德特人是“姐妹”族群。现有的研究表明:丹尼索瓦人基因组中有一部分与亚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
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罗纪善攀鸟龙类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龙—鸟类演化历程中出现大量意想不到的适应飞行的尝试,与之对应演化出差异显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在脊椎动物漫长的演化史中,翼龙、鸟类和蝙蝠独立演化出了形态迥异的飞行结构。相较翼龙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记录,随着不断发现的带羽毛...
近日,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传来喜讯,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潇湘学者”饶志国教授参与的成果“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之前还曾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对该成果的介绍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重大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国际上公认的非洲以外最老旧石器地点是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遗址,年代为距今185万年...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于北京时间5月2日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Nature)杂志正式在线发表。该成果是陈...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2日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陈发虎院士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团队主要成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东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