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能理学 >>>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能理学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3.432 秒)
氮参与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必需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是生物体中的重要成分。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大量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被闲置、浪费,被称为“农业废弃物”。种养循环技术模式是促进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目前,种养循环系统中关于氮循环效率及其调控的研究较为薄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草地农牧业学科组基于...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自然界生命的许多重要新陈代谢过程由大量精密而灵巧的生物分子马达完成。近年来,借助这些天然分子机器的生物活性,利用分子组装技术,能构筑多种生物功能器件,以模拟生物体中信息存储、能量转化和物质输运,现已成为化学与生物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旋转生物分子马达,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在跨膜质子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
依托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全自动高通量3D成像植物表型组学研究平台,总投资1330万元。12月15日,该项目通过了由农业部科教司、中国农科院财务局组织的部、院联合验收,经过现场勘验、会议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按照实施方案完成了建设任务,平台试运转情况良好。
2014年9月14日至15日,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主任韩日畴研究员率领一行17人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展交流访问。植生生态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成树研究员,副主任李胜研究员和课题组长黄勇平研究员、凌尔军研究员、苗雪霞研究员、王四宝研究员、徐永镇研究员、詹帅研究员及部分研究人员共同出席了本次会...
he ~biannual Zomes conference series was initiated as a grassroots initiative of scientists studying three related protein complexes, the 19S proteasome, the COP9 signalosome, and the translation init...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姜宝玉与其科研团队在我国辽宁省一带火山岩层中,找到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这些古代生物的遗骸,都拥有相同的埋葬姿势和被烧焦过的痕迹,跟庞贝城所见的人类遗骸很相似,故被称为中国古生物的“庞贝城”。该发现解释了热河生物群保存上亿年不腐化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在本周的《自然·通讯》上。
最近,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领导的中国植物多样性研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系列论文以“中国植物多样性格局与成因”为主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Ecography”上。本系列研究由13篇原始论文所组成,主要作者均为该研究团队成员。系列论文分别从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β-多样性及种-面积关系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检验和发展了多个生物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的...
养分含量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贫瘠的灌丛间土壤相比,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这种现象称之为“沃岛效应”。学术界普遍认为植物是影响灌木“沃岛”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有研究发现,动物活动亦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沃岛”形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