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遗传学 >>> 进化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知识要闻 进化遗传学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2.035 秒)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形态发生与进化团队的“英才第三层次”包立随老师通过中国海洋大学“英才人才工程”岗位中期考评答辩,顺利高聘至“英才第一层次”教授。另外,新引进的“英才第三层次”王哲副教授2024年1月份正式上岗,加入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团队。进一步完善了进化所的人才梯队和后备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最近在《Marine Life sceience & Technology》(MLST)组织了一个进化与发育的专辑,收集了此领域近期的重要进展,包括新建的动物模型、开发的新技术和应用以及进化发育领域最近发展趋势和展望等11篇研究论文和2篇综述。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通过对一种蔓足类——龟足基因组的破译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了蔓足类存在古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这是继鲎和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后新发现的一个WGD事件,为解析蔓足类起源演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的分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和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一种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首先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印度籼稻,澳大利亚粳稻,日本萝卜,芳香型,温带粳稻和热带日本花)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 Ruf2, Ni...
北极地区虽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却是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北极苔原(树线以北)是相对年轻的新型植被类型,栖息着能适应生长季节短、年均温较低和极端季节性气候等恶劣环境的独特生物类群。过去5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该地区的植被组成、密度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2023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科学》(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科学》和2篇《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论文。
近日,经国际专家评审,生态环境学院张文宇教授入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 Society, 简称马普学会)伙伴研究组(Max-Planck Partner Research Group)项目。该伙伴研究组将由张文宇教授与德国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Diethard Tautz教授共同领导。马普学会将为该伙伴研究组提供为期5年共计10万欧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2022年9月22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洪一江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the Betta fish (Betta splendens)”的重要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历时5年,主要围绕风靡全球的一种小型观赏鱼—暹罗斗鱼,通过开展群体遗传学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阐明了暹罗斗鱼复...
基因组三维结构、类器官技术、微生物组学研究、大脑单细胞测序、癌症疫苗……突飞猛进的生物技术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对此,《细胞》杂志发布特刊,专题讨论最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受邀针对古DNA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撰写评述性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特别研究助理刘逸宸)...
动物的通讯方式包括声音通讯、视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等。某些物种除了单模信号(即单一感觉信号),有时同时采用两种甚至多种感觉信号进行通讯,即多模通讯。已有研究表明,多模信号可以为动物带来功能上的益处,例如,跨模态感知可以提高接受者的信息识别效率、注意力以及记忆能力,从而增加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通讯效率。然而,相比于多模通讯的成因(why),我们对多模态信号如何(how)由单模态信号进化而来知之甚少...
栎树,俗称橡树,是北半球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物种最丰富的树木属之一。栎树通常能活几百年,在漫长的生命周期中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威胁具有高度的耐受性(图1)。同时,在各种栎属物种中发现了广泛的基因流动,这可能有助于它们的传播。这使栎树成为研究适应性渗透的理想材料。近日,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植物系统进化学团队的陈军课题组题为“Ge...
斑鳖(Rafetus swinhoei)是目前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鳖类物种,其背甲长度可达1.5米、体重可达115公斤。此外,斑鳖也是全球目前最濒危的龟鳖类物种。在2019年初,全球已经明确记录的斑鳖个体仅仅只有4只。然而,2019年4月13日,我国的雌性个体意外死亡(这也是当时全球唯一确定性别的雌性斑鳖个体),令人十分惋惜。
蝴蝶(凤蝶总科的物种统称)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些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凤蝶科是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等多样性是昆虫生态与进化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凤蝶含有一类独特的色素类型,即凤蝶色素,有助于凤蝶翅膀颜色多样...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登陆事件发生于有颌类的硬骨鱼类。现生硬骨鱼类包含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这两个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为繁盛的是肉鳍鱼类中的四足动物(成功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以及辐鳍鱼类中的真骨鱼类。相对于这两个最为繁盛的类群,硬骨鱼类的基部类群物种数量相对稀少,但却隐藏着祖先演化所遗留的痕迹,有“活化石”之称。2021年2月5日凌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