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 水”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734 秒)
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研究团队在风能资源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资源 气候 能源
2024/8/22
2024年5月9日,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冀晓东教授课题组在可持续能源领域TOP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下我国未来风能资源评估的最新研究论文“China's future wind energy considering air density during climate change”。
面对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开发如何有效获取淡水资源的方法至关重要。大气中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其中一部分主要以湿气的形式存在,并分布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2024年来,针对淡水短缺问题,有效开发并利用湿气资源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吸附式空气取水(Sorption-based AWH,SAWH)技术为此提供了实际的借鉴,其核心在于利用吸附剂自发汲取周围空气中的湿气分子,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脱附...
地球环境所揭示我国北亚热带过去200年非夏季水-热配置模式演变及其机制(图)
热配置模式 演变 气候
2024/1/18
我国亚热带地区作为亚洲季风的核心区,全球变暖不仅使其面临干旱威胁,而且持续升温带来的暖冬使非生长季水(降水)-热(温度)条件对树木生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气候要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缺乏对非夏季水-热变化如何影响树木生长的认识。
新疆生地所在不同降水梯度生境下藓类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藓类植物 碳水化合物 气候
2023/11/27
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生物土壤结皮与维管植物镶嵌分布格局成为干旱荒漠区重要植被景观。研究表明,微生境的改变,如荒漠灌丛的“肥岛”和“湿岛”效应等,为生物土壤结皮中藓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重要的中间产物,其含量反映了环境变化下植物碳源和碳汇之间的平衡状态。然而,在大空间尺度降水梯度发生变化的情景下,灌丛...
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深度支撑北京市首个生态数据产品“森林体验指数”(图)
生态 数据 森林 气候环境
2024/8/24
2023年4月3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生态数据产品“森林体验指数”,这是北京市首次推出“为民服务”生态数据产品。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查天山教授团队作为森林体验指数技术研发团队,为该指数的顺利发布与持续预报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亚南极模态水区域性变化差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亚南极模态水 气候变化
2022/11/24
2022年11月21日,中科院海洋所在亚南极模态水区域性变化差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Subantarctic mode water variations in the three Southern Hemisphere ocean basins during 2004–2019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亚南极模...
19世纪末,挪威物理海洋学家Fritjoff Nansen将水银温度计装装入一个采水器中来方便的测量海水温度,成为了现代海洋观测起源的重要标志,他发明的这种仪器经常被称为南森瓶(Nansen Bottle)。该仪器在整个20世纪都被大量使用,至今已经累计了超过200万条海洋温度廓线数据(图1)。然而,到目前为止,由采水器采集到的温度数据是否存在系统性偏差、如何影响对海洋气候监测的准确性?是没有回答...
热带森林储存大量的有机碳,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森林火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亚马逊热带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就已经明确指出,大规模的毁林有可能将亚马逊生态系统推向一个不可逆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毁林加剧当地的干旱和高温,将致使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慢慢消失,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然而,直到现在,这个...
织密气象监测网 让这里的天更蓝 水更清
气象监测网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 灾害风险防范 科学依据
2021/8/25
日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
JGR-A: 对流解析模式对青藏高原大气水循环过程的模拟增值(图)
对流解析模式 青藏高原 大气水循环 模拟增值
2021/8/23
大气水循环是气候学研究的经典话题,但是如何提高大气水循环的模拟能力是气候模式研发领域的挑战性问题。这一问题在青藏高原地区尤为突出。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降水对局地和下游的生态及环流皆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的降水模拟普遍存在显著湿偏差。
青藏高原地气间水热交换立体综合观测研究平台启动(图)
青藏高原 地气间水热交换 综合观测研究平台
2023/1/17
2021年6月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云水资源评估研究与利用示范”项目召开第一课题“云水资源评估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专家咨询会。该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来自该研究院以及复旦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湖北省气象局和陕西省气象局等各课题和专题承担单位的学术骨干参加会议。
Science: 火星上的水去了哪里?(图)
Science 火星 大气逃逸控制
2021/6/30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事实上,火星作为类地行星和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早已被人类所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火星上有水(Clifford et al., 1987; Di Achille and Hynek, 2013; Orosei et al., 2018 )。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通华研究员团队以多年冻土典型站点唐古拉站为研究对象,考虑前期工作中提出的风导致的积雪升华(Gordon)和湍流过程组合方案(Y08-UCT)两个物理过程(参考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0JD032588),对Noah-MP模型对积雪事件、活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