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86-300 共查到国际动态 天文学相关记录3291条 . 查询时间(3.532 秒)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月球由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这种碰撞产生的高温会使与月球上的挥发性化合物都挥发掉。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7日报道,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月球上现在仍然存在挥发性碳,这表明月球形成时的温度较低,因此,这一发现对上述月球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月球由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这种碰撞产生的高温会使与月球上的挥发性化合物都挥发掉。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7日报道,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月球上现在仍然存在挥发性碳,这表明月球形成时的温度较低,因此,这一发现对上述月球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6日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已知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距地球仅1000光年,质量至少为太阳的4倍。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玛丽安·海达及其同事偶然发现了这颗黑洞,它是名为HR 6819的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还包含另外两颗恒星。
据英国《卫报》 当地时间2020年5月6日报道,科学家在当天宣布,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黑洞,其距离我们仅有1000光年之遥。当地时间5月6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发布消息称,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和其他研究所组成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一个距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
据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4日公开的一篇行星科学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团队发现,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氢气环境中生存和生长。这项发现表明,生命可以生存的系外行星环境远比之前认为的更加丰富多样。我们地球的大气中,氢气含量微乎其微,但许多质量大于地球的岩质系外行星,其大气中保持大量的氢气。此前科学家就曾发现过有一类比地球略大的“超级地球”,拥有这种富氢大气。
尽管现在的火星是一片沙土的星球,看似没有任何生机,但从火星表面图像我们知道,火星上也曾湖泊纵横,有大量流动的水。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5日报道,荷兰科学家发现了一条已在火星上流淌了十多万个地球年的河流首个证据。乌得勒支大学的弗朗切斯科·塞勒及其同事在火星海拉斯(Hellas)盆地西北缘发现了一块高高的岩石峭壁,其似乎是由一条古老河流的水流缓慢形成。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河流不断流动,沉积物会逐层堆积。...
自然科研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的一篇行星科学研究论文称,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氢气氛下生存和生长。这项发现表明,生命可以生存的系外行星环境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丰富多样。据天文学家介绍,质量大于地球的岩质系外行星可以在其大气中保持大量的氢气。此类富氢大气可能比类地球大气更加广阔,使这些系外行星大气更易检测。一般认为,高丰度氢对生命有益,但是关于生物在这种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的研究比较匮...
宇宙中有大量星系,但它们在空间中的分布并不均匀,那么宇宙中如此多的结构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研究人员使用智利卡内基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麦哲伦望远镜,对数万个星系进行了为期10年的调查,为解开这个基本谜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ALMA reveals unusual composition of interstellar comet 2I/Borisov.
法国和巴西科学家在23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文称,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有19颗小行星在加入太阳系之前,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这表明星际天体在太阳系中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普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在此项新研究中,法国蔚蓝海岸天文台天文学家法提·纳穆尼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海伦娜·莫赖斯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对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半人马天体的运动轨道进行了精确模拟,发现...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探测到迄今最奇特黑洞对——两颗黑洞质量相差2倍多并和产生的引力波。研究人员称,新发现引力波拥有多个频率,再一次证实爱因斯坦引力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此次事件也可以帮助理论家厘清黑洞对如何形成。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首次检测到引力波,两年后,意大利“室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加入这场引力波围捕行动中,到2017年8月,这些探测器总共探测到10...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0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指出,“星际访客”鲍里索夫“真实身份”并非如人们所想,超出了科学家对与一般彗星的预期,其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最初可能是在寄主行星系中远离恒星的寒冷区域形成的。鲍里索夫彗星最早发现于2019年8月,是我们行星系统迄今报道的第二位“星际访客”。此前初步观测显示,鲍里索夫彗星的构成与太阳系中存在的大部分彗星非常类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系外行星“猎手”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于2018年光荣退役,但其留下的科学遗产并未烟消云散。据美国太空网15日报道,研究人员对开普勒望远镜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颗大小和表面温度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开普勒-1649c,其也位于自身主恒星的宜居区,因此,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
如果一颗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边缘“疯狂试探”,它的走位是什么样?经典的牛顿引力理论认为是椭圆形,而爱因斯坦在百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则预测是复杂的玫瑰花形。2020年4月16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宣布经过27年的努力,人类终于通过甚大望远镜(VLT)描绘出了这样一颗绕着我们的银河系中心黑洞运动的恒星。它的轨迹显示,爱因斯坦又一次对了。
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天体奥陌陌的起源刚被揭晓。北京时间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张韵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这类星际天体的形成机制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论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奥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统中恒星的潮汐作用撕碎并甩出的碎片,数值模拟结果首次全面系统地复现了奥陌陌的所有特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