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其他学科 学”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2.64 秒)
文学性的实现离不开具体而细致的创作实践,以精微的文字艺术将抽象的理念转化成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高品质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细节的营造与打磨。细节是文学的细胞,成功的细节如同时代的精神切片,以小见大,以缩微的形式保存鲜活而独特的时代信息。细节是文学创作进入世界、现实、生活内部的通道,是照亮人的精神世界深处的幽光。细节不是仅仅具有装饰功能的点缀,而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细节的组合与编排给文本带来变化...
21世纪以来,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热的基础上,由于IP观念的加持,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影视IP改编热。所谓“IP改编”,便是由这一影视改编热潮中沉淀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改编方式的新的改编形态。本文细致分析和论述了产生IP改编的“一个影视,三种形态”背景,描述了“IP改编”的兴起,从影视作品需求量剧增、网络文学的IP改编资源库形成、更加倚重文学内容的理性化等方面,归纳了新的改编业态生成的特点。
李春青:论文学阐释的有效性
文学阐释 文学艺术 审美对象 有效性
2022/4/2
文学阐释是关于文学文本的隐含意义及其与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之关系的言说,其合法性常常遭到来自“审美中心主义”的质疑。“反对阐释”的观点始终存在着。无论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阐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研究存在着两大基本路向:一是对文学审美特性,即风格、修辞、语言、结构等因素的分析,二是对文本隐含意义,即它表征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的探寻。前者被称为诗学批评或美学批评,后者则被称为文学...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学人论学
乐群 博士研究生 团结
2022/3/29
乐群(乐,按经籍旧音读yào),就是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要处得好,要亲师取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团结友爱。你们同学三年,用老话说,也算有个缘分吧,应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道德品质上互相规劝、互相学习……我向来看不得妒忌别人、搞些小动作等卑劣的行为,这种人成不了一个学者,成不了国家需要的人才。郭维森老师、周勋初老师的50年代的同学,现在在各校当教授的很多(如谭优学先生),他们互相之间关系都很...
检验百年前“新红学”成果,发现胡适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考证尚嫌粗疏,《红楼梦考证》中的阐释盲点为以后出笼的《红楼梦》作者“新说”留存了缝隙,胡适对《红楼梦》版本存在的状况及对续作者的判断也颇多臆测,对“旧红学”索隐派的讨伐并未中要害,以致出现了后来不同历史阶段《红楼梦》索隐愈演愈烈的现象;当代红学建构的“曹学”,诸如曹雪芹“旗籍”“祖籍”“生卒年”“生父”等问题,更是聚讼纷纭。本文对“新红学”的《红...
承守“集部之学”的固有传统
“集部之学”文献 文本基础 著述体式
2021/11/15
李白诗曰:“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近年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检视古代文学研究的“所来径”,同时也积极思索古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可能性。通览多篇评议、笔谈后,笔者认为仍有一个问题未被诸家论及,有待提出和讨论,那就是在现代学术分科治学之前,我们固有的“集部之学”的研究传统,究竟能否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平心而论,答案是肯定的。概言之,承守“集部之学”的传统以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
《道藏》文集与“集部之学”
《道藏》 “集部之学” 《彊村丛书》 道教文学
2021/11/15
《道藏》的编目分类自刘宋道士陆修静创立“三洞”始,而后继之以“四辅”,“三洞四辅”遂成为后世道教徒修《藏》编目的圭臬。但是随着藏经典籍的不断丰富及对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收纳,原来的“三洞四辅”已不能满足其分类的需要。尤其是后世频出的道士文集,并不容易在“三洞四辅”中找到特别合适的位置。
中国古代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文”的传统,今日之“文学”即属于这一传统,故而谈论“文的历史”较之谈论“文学史”更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周文”是诸子百家之学的直接母体,在“周文”的基础上,诸子或者“顺着说”,或者“反着说”,总之都直接与之相关联;经由诸子的传承与新变,“周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之传统的直接源头。
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及反思
中国文学人类学 历史起点 神话原型理论
2012/11/19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
从“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
梁启超 “文学”概念 学术分科观念 文学史观
2013/11/15
近代中国的学科体系是在汲纳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梁启超作为促成近代中国新旧学术转型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文学”观念也经历了由“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的转变。考察梁启超“文学”观的变迁,有助于揭示“文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及近代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
2011年10月25日,2011年度外文所文学理论室系列讲座之七在外文所会议室举行。外文所理论室萧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现象学的遗产与解构主义的起源”的讲座。讲座主要参加者有理论室科研人员,以及所内其他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科研人员。
《书经集传》是蔡沈对《尚书》所作的注释。受宋代语言学变革的影响,蔡沈在其师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吸取汉唐训诂学与宋代义理学之长,继承了朱熹说《书》的基本体例和宗旨,疑古创新、融会贯通,在训诂实践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是《尚书》古注中影响最大的注本,在《尚书》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训诂学价值。其训诂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多样,释义方式科学,择善存异、不主一家,将汉...
学而优则仕和仕必学而优
学而优则仕 仕必学而优
2013/8/7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曾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后来却成了批判的靶子。因为,据说它使我国古代百分之九十五的知识分子中其毒害,产生了对权力场的异常的亲和力,终生为敲开仕门而奋斗。此风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不教自会的本能。
文体学盛会:热点•视点•观点
文体学研讨会 热点 视点 观点
2012/8/6
通过分析“2010 年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和代表大会发言,梳理了本次学术盛会的独到特点,即热点突出、视点多样、观点鲜明,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文体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