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水生生物学相关记录504条 . 查询时间(2.156 秒)
2023年4月10-12日,中国动物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理事扩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王媛媛副教授、包立随副教授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届“长隆奖—启航奖”。“长隆奖”由中国动物学会和长隆慈善基金会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动物学领域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动物学科技工作者。“长隆奖”奖项分为“功勋奖”、“成就奖”、“国际学者奖”、“新星奖”与“启航奖”五大类,“启航奖...
岩溶系统中,可溶岩(碳酸盐岩为主)的溶蚀过程驱动大气和土壤中的CO2不断转化为岩溶水体中的HCO3-,以水体无机碳的形式在水圈中迁移转化,一部分通过水生生物碳泵(water biological carbon pump, BCP)固定下来。这种特殊的碳-水-钙-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不仅促进了碳转移,还具有碳汇效应。我国岩溶区总面积为34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岩溶地貌类型最全的国...
浮萍是浮萍科(Lemnaceae)水生植物的统称,包含紫萍、少根紫萍、浮萍、扁无根萍和芜萍5个属,共36个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浮萍结构简单(仅具有特化的叶状体或与不定根组成),个体微小,是生长速率最快的高等植物类群之一(16-48小时内生物量加倍)。适宜条件下,浮萍年生物量积累可达106吨/公顷,高于传统农作物。基于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特性,浮萍被广泛用于光合作用、形态建成和遗传进化等机理研究...
现代长江的起源及南亚、东亚水系的演变,与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和现代亚洲季风系统建立相关。然而,准确刻画长江水系的时空演变规律颇具挑战性。之前的地质学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样地点、测年方法和替代指标进行估算,认为古金沙江在“第一湾”开始改道东流和三峡贯穿的时间从始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均有可能。
现代长江的起源及南亚、东亚水系的演变,与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和现代亚洲季风系统建立相关。然而,准确刻画长江水系的时空演变规律颇具挑战性。之前的地质学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样地点、测年方法和替代指标进行估算,认为古金沙江在“第一湾”开始改道东流和三峡贯穿的时间从始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均有可能。
2023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承才团队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c-di-GMP binding effector controls cell size in a cyanobacterium(《环状双鸟苷酸受体蛋白调控蓝藻细胞尺寸》)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继该团队发表关于细胞分裂和发育的协调机制的研究(Xin...
浮萍在污水修复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自养浮萍由于受CO2和光的限制,生长速率及生物量较低。相比之下,混合营养浮萍可以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和外源有机碳,代谢具有灵活性,生长速率远大于自养浮萍。然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会增加浮萍生产成本。因此,混合营养浮萍的规模化培养需要选择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可持续的有机碳源。
浮萍在污水修复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自养浮萍由于受CO2和光的限制,生长速率及生物量较低。相比之下,混合营养浮萍可以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和外源有机碳,代谢具有灵活性,生长速率大于自养浮萍。然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会增加浮萍生产成本。因此,混合营养浮萍的规模化培养需要选择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可持续的有机碳源。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动物基因组参考序列——南极磷虾基因组组装,并揭示了南极磷虾适应极端环境和群体历史演化的分子基础,为南极磷虾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3年2月21日,山东省科技厅下达了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通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A岗成员包立随副教授申请的“扇贝性别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机制研究”项目获山东省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经费60万元)。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繁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一些恒温脊椎动物采取冬眠的方式,而无法调节体温的变温脊椎动物如南极冰鱼可通过产生抗冻蛋白的方式避免体液结冰。而有种不常见的生存策略是忍受体液的结冰,例如分布在北美的木蛙在冬天时会冻成“冰块”,春天时又能融化复苏。虽有较多关于结冰耐受的机制研究,但这种复杂的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202年2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应邀在《水生生物与保护(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发表综述文章,重点对鱼鳃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及饮食和环境等影响鱼鳃屏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展望。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形成了大量高山和河流,显著改变了欧亚地区的地貌和气候。与其他生物相比,鱼类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主要生活于水中。面对青藏高原的激流环境,鰋鮡鱼类进化出了巨大的胸鳍和更多的鳍条,形成一个吸附器官。然而,这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仍不清楚。
无肌间刺鱼突变体种质的创制是2023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热点。异育银鲫以其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其体内具有的80多根细小的肌间刺给食用者带来了不少麻烦。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团队经全基因组解析揭示银鲫为双三倍体,即包含有两套三倍体基因组,由此开拓完善了在双三倍体银鲫和双二倍体金鱼中通过基因编辑快速创制关键基因突变体的方法。
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由于其低效率的回收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微塑料的污染。微塑料在各种水体、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中的检出也被频繁报道。研究表明,微塑料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可能与其尺寸有关。此外,微塑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和疏水性也可以在环境中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抗生素作为医疗、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态毒性效应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抗生素和微塑料的毒性研究多针对单一污染物,单一微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