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民族其他学科相关记录549条 . 查询时间(4.358 秒)
论女娲神话的流变     圣王  顽石  玩味  寒士体验       2013/4/8
神话在文明时代经由不同意识的加工而衍生不同的意象。女娲神话在秦汉公共政治意识玩味中生成了具有补天和造人功能的“圣王”形象;在唐宋诗性玩味中,结合“寒士体验”又生成表征私人化情怀的“顽石”意象,成为《红楼梦》贾宝玉的性情基础。从圣王故事到顽石意象,显示了女娲神话之意义由公共政治领域向私人情感领域的流转,在神话流变中有代表性。
三教圆融与关羽崇拜     三教圆融  关羽崇拜       2013/4/8
“三教”指儒道释。陈寅恪云:“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是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法人类学透过生动的故事指出法律是地方性知识。习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秩序。基于法观念和法秩序的非中心化现象,法人类学将文化特殊论和地方例外论嵌入跨文化的法治图景之中。然而,人类活动突破地理的隔离后,文化的交流和竞争对地方性知识形成强大挤压,文化相对论和地方例外论不免受到质疑。文化平等反过来支持文化排斥、文化的群体认知威胁个体选择、地方化的争议解决机制挑战程序正义、法律多元论挑战普遍...
继承与反思     “魁阁”  再研究  交换  公共仪式  人文区位学  人类学       2013/4/8
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 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表明了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类学探索的联系与差异的看法。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烺光的“西镇”(喜洲)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村寨研究,均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分别从民族志的田野经验中提炼出有关土地制度、祖先祭祀及人神关系的分析框架。尽管研究方式各自不同,但总体而言,三项研究已...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有多种模式:买卖婚姻、拐卖、外出务工以及诸模式组合(如被拐后嫁)等。因被拐卖和买卖婚姻的跨省区外流,是目前妇女外流人数较多、问题较突出的现象。之所以外流,是与当地生活环境、传统观念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外来人口及文化冲击等因素分不开的。而外流本身对妇女本身、周围环境、甚至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文化风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均有较大冲击。
围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中国政府彻底消除贫困的决心,以中国政府、国际组织和NGO针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援助为研究对象,分析民族地区扶贫和发展援助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梳理与少数民族发展相关的基本概念,讨论少数民族的立场和诉求如何在发展援助中得到尊重和体现,着重提出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和发展援助的基本原则,以贯彻少数民族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整体性。此研究报告对于摆脱政府和NGO在少数民族发展援助中面临的困...
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但是,大量地、自觉地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在上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传入了中国。1929年6月,高尔柏化名“郭真”在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了《现代民族问题》一书,第一章“民族概念”依照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中的有关论述对民族基本特征做了分析,论述了“言语”、“地域”、“经济生...
流动的族群与族界     流动  族群  族界       2012/11/2
近年来在中国民族地区,爆发了一系列以西藏“3·14”、新疆“7·5”为代表的冲突性事件。之后,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有关当下中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的重大讨论。这些讨论大致可分为两派:较为温和的言论认为,当下中国的民族问题与建国早期已经很不相同,因此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所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现实;较为激进的言论则认为,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民族政策所导致,因此当务之急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帮扶政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人口分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全国相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下。本文对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进行了简要归纳梳理,并分析探讨了现行民...
自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其标志性工程有家畜品种改良、牧民定居化以及近年来的城市化、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但今天我们通过田野工作考察牧区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发现牧民既没有进入彻底的现代化生活,也没有保留传统的游牧生活,而是不断徘徊在变与不变的边缘,这样的徘徊在消耗了大量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生态资源。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反思牧区的现...
2006年是中国民间法研究在既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的一年。通过对民间法与多元视角、民间法与社会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等问题的综述,着力展示一年来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期在整体上把握民间法研究学术脉络及其发展趋势。
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非遗生存  困境  解析       2013/4/8
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还应兼顾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遗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对非遗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政府和专家应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证和评定,另外非遗保护也不能最后只剩下存档,保护之后是传承。
广东文化又称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岭南文化不仅在精神特质上更具开放包容性与开拓进取性,而且在文化形态上亦呈现出多元性与独特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广府文化、潮文化、客家文化等各种类型的地方特色文化。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的日益发展,“非遗”、“申遗”热的持续升温,以及大力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各市县纷纷打起了特色文化牌,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依托地市高...
1872年,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从古巴比伦泥板文书上,找到了《圣经》中挪亚方舟洪水故事的来源,引起了世界的轰动。[①a]从那以后,洪水神话就一直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百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这个流传极广的古老神话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目前,人们在世界各地已发现无以数计形态相似而又各有特色的洪水传说,并对它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内涵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汉族,内外“共生”的典范     汉族  “共生”  典范       2012/11/2
作为一个视角,共生论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汉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个民族,常常被人们视为民族同化的典范。根据一般流行的说法,汉族人口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实现的。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滚雪球”。然而在今天,如果从“内共生”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汉族看作是“内共生”的产物。应该说,这更有助于了解汉族之大的真谛所在,而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