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26833条 . 查询时间(0.314 秒)
2024年4月8日,上海药物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以“Deconvoluting nitric oxide–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spatially resolved multiplex imaging”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在活细胞内捕捉“气体信号分子NO—底物蛋白”相互作用并具有时空分辨功能的...
“竹子开花”现象,即多年生一次大量开花且开花后即死现象,是指植物经过多年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最后一次开花并结实后植株群体死亡的生物学现象。该现象最早在木本竹类中被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存在于被子植物20多个科(属)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爵床科马蓝属植物。因营养生长周期长,“竹子开花”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和生长习性描述,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落后于...
细胞焦亡是由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机体抵御病原感染、清除变异或有害细胞等过程中发挥作用。作为细胞焦亡的直接执行者,GSDM蛋白备受关注。哺乳动物的GSDM蛋白具有保守的自抑制双结构域特征,发挥抑制作用的C端结构域通过与N端效应结构域的分子内相互作用,将全长蛋白锁定在非激活态。GSDM蛋白的激活需要上游专门的蛋白酶特异性切割,释放N端效应结构域并在细胞膜上寡聚...
2024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组和周海波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郭帆组,在《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rat forebrain tissues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高效的异种囊胚互补系统,首次在小鼠体内生成了功能性的大鼠前脑组织,揭示了异种前脑补偿嵌合体背景下细胞发育的自...
2024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课题组在硅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构建了首个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Q1,IF=9.8)。这是该团队在2023年成功构建海洋优势浮游植物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之后完成的第二...
2024年4月23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完成的关于环形RNA的研究成果(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RNA aptamers in a mouse model of psoriasis)。该研究通过优化RNA自剪接成环的新方法,大规模合成低免疫原性的环形R...
不同红树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差异较大。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可重复、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红树林遥感识别研究中,但中国主要红树群落分布仍处于空白,主要是因为:红树栖地环境恶劣导致样本难以大量获取、红树协同进化导致不同树种混杂生长、栖地环境多样导致树种及其表型差异。
哺乳动物远缘杂交不育在自然界较为常见,在家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牦牛和普通牛的杂交后代——犏牛。雌性犏牛有正常的生育力而雄性由于精子发生阻断完全不育。虽然科研人员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就持续探索犏牛不育的机制,但导致其杂交不亲和性的基因依然没有得到确定。精准解析不同类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特征是筛选杂交不育基因的必要过程。由于传统转录组测序忽略了不同细胞基因表达的异质性,无法检测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目...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全球对肉类的需求正在上升。根据《2021-2030年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全球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家禽、猪肉、牛肉和羊肉。中国历史上是以猪肉消费为重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红肉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激增,尤其是牛肉和羊肉。此外,由于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价值优越,人们对优质羊肉的需求正在上升,这与注重健康的消费者的偏好相...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热害等频繁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玉米耐热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相对有限,只有少数几个基因的功能被解析。热激转录因子HSF家族,作为植物热胁迫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在玉米应答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未知。
2024年4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的最新研究进展:“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RNA aptamers in a mouse model of psoriasis”。该研究通过优化RNA自剪接成环的新方法,可大规模...
2024年4月19日,应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严顺平教授邀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员做客华中农业大学第177期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会议室作了题为“Plant i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的学术报告。
2024年4月19日,《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与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和巴西国家博物馆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了中国新疆、辽宁等地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翼龙头骨化石,获取了头部内部较清晰的骨骼接触关系,重新认识了翼龙研究中长期以来固有的腭区骨骼结构特征,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翼龙腭区骨...
猎豹为猫科动物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分支,其为追求高速奔跑捕猎而放弃了力量,体现在头部较小,犬牙很小,四肢修长,爪子粗钝不可完全收缩。如此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得早年的学者大多把猎豹列为猫科中一个单独的亚科。但后来分子生物学证明猎豹实则属于猫族中的一员,和美洲的山狮,细腰猫组成一个支系。这说明猎豹的特化是相对近期的事件。现在猎豹主要分布于非洲,少数分布在亚洲西南部,而地质历史时期猎豹曾经广布于欧亚大陆。猎豹...
作为冰期动物的典型代表之一,古老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曾在更新世晚期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然而,东亚地区被视为披毛犀的起源地和演化中心,几乎是探索披毛犀属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古生态变化的唯一机会。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生活于上新世青藏高原南部的札达盆地。随后演化为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