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效应相关记录520条 . 查询时间(0.278 秒)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程化的Cas12i核酸酶;其包含一种、两种、三种或四种以下基于参比Cas12i核酸酶的突变:(1)将参比Cas12i核酸酶中与PAM相互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替换为带正电的氨基酸;和/或(2)将参比Cas12i核酸酶中参与打开DNA双链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替换为带芳香环的氨基酸;和/或(3)将参比Cas12i核酸酶中位于RuvC结构域并与单链DNA底物相互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替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利:工程化的CAS12I核酸酶及其效应蛋白以及用途
本文提供了用于工程化改造酶诸如Cas核酸酶以增加其酶活性的方法。还提供了工程化的Cas效应蛋白,包括工程化的Cas12b、Cas12i和Cas9核酸酶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使用方法。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暴露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毒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组蛋白修饰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在砷暴露导致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砷暴露导致的学习记忆损伤是否具有传代效应也有待研究。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锡辉教授团队和韦革宏教授团队在《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题为“Trojan horse-like T6SS effector TepC mediates both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and exploitative competi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菌六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
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娜在邢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下的生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反应和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和砷暴露改变了密刺苦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性状。纳米塑料的增加使类金属砷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相较对照增加了36.2 ~ 47.2%,可见纳米塑料的存在加重了砷对植物的复合...
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强度常常受到邻居植物的影响,即所谓“关联效应(Associational effects)”。然而,关联效应如何通过寄主影响其寄生植物,尚未见报道。桑寄生植物(Mistletoe)隶属于檀香目的半寄生性灌木,常寄生在寄主植物的茎和枝条上,通过吸器直接从寄主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哲、李加琪团队与国内外多个团队合作在猪基因组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整理出猪迄今最大规模的转录组大数据集,构建了多组织遗传调控效应图谱。2024年1月4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新污染物因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点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其中,抗生素和微塑料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针对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其环境行为与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新污染物治理打下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TrAC Tre...
由于长期保持淹水状态,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谢差异。其中甲烷被甲烷氧化菌氧化过程中,一部分碳被氧化成CO2排放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被转为微生物细胞物质并最终进入土壤成为SOC,然而后者很少引起关注,两类甲烷氧化菌在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的相对贡献及作用...
由于长期淹水状态,稻田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已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谢差异。甲烷被甲烷氧化菌氧化过程中,一部分碳被氧化成CO2排放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被转为微生物细胞物质并最终进入土壤成为SOC。而后者较少引起关注。目前,两类甲烷氧化菌在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的相对贡献及作...
2023年12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合作完成的题为Bimodular Architecture of Bacterial Effector SAP05 that Drives Ubiquitin-Independent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原体效应蛋白S...
2023年12月1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英国John Innes Centre合作的题为“Bimodular Architecture of Bacterial Effector SAP05 that Drives Ubiquitin-Independent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原体...
主场效应(Home-field advantage, HFA)是指凋落物在其生长的栖息地(主场)的分解效率要高于其他生境(客场)的现象。研究表明,主场效应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通常介于-9%至20%之间,甚至可以高达100%-200%,因此探明主场效应的驱动机制对我们理解凋落叶分解及全球碳循环过程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分解者群落和凋落叶质量(凋落叶分解的难易程度,凋落叶质量越高越容易分解)之间的长期相互...
生物土壤结皮在养分限制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其中,苔藓结皮作为生物土壤结皮演替的高级阶段,通常形成斑块状结构镶嵌在裸地上。前期研究表明,斑块大小对苔藓植物的养分影响不一致,认为这些独立的“斑块”可被视为微生态系统,在植物-土壤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结皮的覆盖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不同面积结皮斑块反映结皮发育程度与微生境之间的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