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物理学 《大学物理》相关记录6695条 . 查询时间(0.656 秒)
团队目前有2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量子强关联系统理论和材料物性模拟与预测。团队成员:罗光、胡爱元、曾召益、胡翠娥、文林、胡锋、杨芳、田德祥、辜永红、梁毅、徐一宁。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
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凝聚态物质科学创新团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博士17人、教授5人、副高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团队主动聚焦国际前沿,矢志开拓创新,形成了非晶态物理与先进金属功能材料、新型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以及信息材料物理与器件四个课题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非局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将高维纠缠光子的总体探测效率提升到71.7%,从而实现了无探测漏洞的高维贝尔不等式检验。该成果2022年8月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研究员等在量子精密测量和超越标准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玻色子直接搜寻,质量大于65μeV的轴子观测界限提升国际纪录至少10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26日以“Limits on Axions and Axionlike Particles within the Axion Window Us...
原子核作为一个多体量子系统,它的形状由构成原子核的核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如果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正好填满壳层,那原子核将是球形的。随着核子数的增加,价核子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将使原子核偏离球对称形状而具有一定的形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原子核具有轴对称或反射对称性的四极形变。当位于一些特殊轨道上的核子发生强关联后,理论预言原子核会具有一些新的特殊形状(“梨”形,“香蕉”形和“金字塔”形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非共振外差方法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精密探测,相关成果以“Highly sensitive measurement of a MHz RF electric field with a Rydberg atom sensor”为题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无线传感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实现了一种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频率梳谱仪,在宽带微波的探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相关成果2022年7月14日以“Rydberg microwave frequency comb spectrometer”为题发表在美国物理协会(APS)旗下的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乔振华教授研究组基于单层过渡金属氧化物发现了理论上陈数可调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于2022年7月14日发表在物理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129,036801(2022)],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2022届博士毕业生李泽宇。
光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构建光量子信息网络,实现多用户的远距离量子通信。目前各类型光量子网络的庞大体积是其走向实用的一个瓶颈。通过光子纠缠态实现多方通信的关键环节是纠缠态的分发原理探索和器件研发,满足每两个用户能够共享纠缠态,以实现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秘密共享、隐形传态等通信过程。但是,现有的光子纠缠态分发方案所包含的传统光学元件数量随着组网用户的增多而迅速增加,这严重制约了光量子网络的集成化...
李祖斌,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200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微纳光学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引用一百四十余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使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对格点规范场理论中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的热化动力学进行了模拟,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规范对称性约束下量子多体热化导致的初态信息“丢失”,取得了利用量子模拟方法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重要进展。北京时间2022年07月15日,国际著...
杨茂志,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广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10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7年10月至今,任南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
吴强,男,1976年生,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伯苓班”(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班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委员、天津市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光电学会主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Scientific Reports(Nature publication group)编委。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
王永,南开大学物理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物理
王玉明,南开大学物理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理论研究,研究课题密切联系瑞士日内瓦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日本筑波科学城的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KEKB),美国斯坦福的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PEP-II),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等大型对撞机实验。研究领域包括重夸克物理、微扰与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Higgs物理、有效量子场论等高能物理领域的重要前沿热点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