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北京大学相关记录571条 . 查询时间(0.863 秒)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再宏研究员和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丰中子滴线核氦-8(8He)中发现了一种新奇的双中子集团凝聚态。本工作通过观测8He的特征激发过程及其关联中子发射,揭示了8He的02+激发态中的4个价中子可以形成两个强关联中子对、并进一步形成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特集团结构。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原子核体系中的中子对凝聚现象。2023年...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Photocatalytic direct boryl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羧酸类化合物在可见光催化下的直接脱羧硼化方法学。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底夸克探测器(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 LHCb)实验合作组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电中性隐粲奇异四夸克态存在的证据。这一在奇特强子态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取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证实了LHCb合作组近期发现的首个双粲四夸克态T+cc,并给出其随 π 介子质量的演化行为。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取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证实了LHCb合作组近期发现的首个双粲四夸克态T+cc,并给出其随 π 介子质量的演化行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发展了第一性原理的多体微扰理论框架下的复动量空间有效算符理论,首次将共振与连续态耦合包含在价空间有效算符的计算中,能自洽地描述滴线区不稳定原子核的能谱、β衰变及其它可观测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发展了第一性原理的多体微扰理论框架下的复动量空间有效算符理论,首次将共振与连续态耦合包含在价空间有效算符的计算中,能自洽地描述滴线区不稳定原子核的能谱、β衰变及其它可观测量。
近日,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研究首次揭示了近期热门的疑似室温超导体LK-99的电子结构、声子振动模式和100 K-450 K温区下的电导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铜掺杂铅磷灰石晶体结构的电声性质模拟,团队成功解释了LK-99在实验室难以合成的根本原因,并预测了LK-99中一维通道氧原子在沿z轴通道中的动力学不稳定性。电导率计算结果则证实了LK-99的半金属性质,并给出了其室温超导性不成立...
近日,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研究首次揭示了近期热门的疑似室温超导体LK-99的电子结构、声子振动模式和100 K-450 K温区下的电导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铜掺杂铅磷灰石晶体结构的电声性质模拟,团队成功解释了LK-99在实验室难以合成的根本原因,并预测了LK-99中一维通道氧原子在沿z轴通道中的动力学不稳定性。电导率计算结果则证实了LK-99的半金属性质,并给出了其室温超导性不成立...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课题组及其合作者通过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放射性束流线1号线(HIRFL-RIBLL1)开展的一项非弹激发和集团衰变实验,成功观测到了丰中子核碳-14(14C)中存在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3个α集团成线性排列)。这一发现为认识不稳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由此可以期待在比14C更重的丰中子体系里,此类“葫芦串”式的奇特...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为检验标准模型及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提供了新途径,对其性质的精确测量是当前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希格斯与矢量玻色子及第三代费米子(陶轻子、顶夸克和底夸克)的耦合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上已被发现并精确测量,探测希格斯与第二代费米子(例如缪子、粲夸克)的相互作用成为基本粒子物理下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微子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让人好奇的粒子,科学家们执着于揭示它的特性与质量等“身世之谜”,例如,中微子是否马约拉纳粒子?即,反物质粒子是否其自身?1934年,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将一种“类似于幽灵、能导致能量丢失的粒子”命名为中微子,其意为 “小且中性的粒子”,以此区别于大质量且中性的中子。1998年,中微子振荡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一种“味道”的中微子自发地变成另一种“味道”的现象,从而确定了中微子具有微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林承键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束流,依靠高分辨的多粒子探测手段,准确识别4-α粒子,重建了16O的类Hoyle共振态,为原子核中存在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量子态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16O中类Hoyle结构的新证据”(New evidence of the Hoy...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志博教授与浙江大学药学院顾臻教授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itons)上发表题为“Localized Nuclear Reaction Breaks Boron Drug Capsules Loaded with Immune Adjuvan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科研交流办公室招聘1名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