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16O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0.056 秒)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林承键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束流,依靠高分辨的多粒子探测手段,准确识别4-α粒子,重建了16O的类Hoyle共振态,为原子核中存在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量子态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16O中类Hoyle结构的新证据”(New evidence of the Hoy...
传统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一般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CO2,再通过稳定同位素质谱测定其氧同位素组成,由于二氧化碳中的17O和13C在质谱中有相同的质荷比m/z,这种方法不能测得17O同位素的丰度,三氧同位素(16O、17O、18O)丰度分析的关键是17O同位素丰度的分析。为了测量17O同位素丰度,一般需要先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O2,然后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进行分析,转化过程复杂或者有危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
The 15N(p,g)16O reaction represents a break out reaction link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cycle of the CNO cycles redistributing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abundances into the oxygen range. The reaction is d...
从80.6MeV 16O+27Al出射类弹碎片的测量实验结果导出了角分布衰减系数、电荷分布及电荷分布的一次矩和二次矩随TKEL的变化. 对该反应中的弛豫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讨论了势能面对电荷分布的一次矩和二次矩的影响.
在82.7MeV 16O+27Al反应的类弹碎片和发射α粒子的符合测量中, 得到了在速度平面上的类弹碎片C和α粒子符合的伽利略协变截面的等高图和符合关联角分布. 测到的关联α粒子在正角度区(与类弹产物在束流的同侧)主要来源于类弹发射; 在负大角区主要来源于类靶发射; 在负小角区主要是弹核16O碎裂的贡献. 提出了弹核碎裂后的余核在靶核作用下继续进行阻尼碰撞的反应机制的可能性. 同时也确定了单举DI...
The pre-scission neutrons measured in the reactions 16O+181Ta and 19F+178Hf are studied via a Langevin equation coupled with a statistical decay model. We find that because of the mass asymmetry of di...
On the basis of the light nuclear reaction model, a new kerma coefficient formula has been developed. In terms of the analysis for n+16O reactions below 30 MeV, the average energies of all kinds of t...
16O(16O, 12C)20Ne反应微分截面中的振荡结构在核分子轨道理论框架下, 基于由共价道到离子道的α转移机制得到满意的解释.
本文考虑了两碰撞核间核子结团的转移机制, 解释了象16O+24Mg和20Ne+24Mg这样一些4N核间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后角振荡上升的反常现象. 在原子核分子轨道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将交换势的强度作为唯一的可调参数, 数值计算较自然地拟合实验结果.
用ΔE-E半导体望远镜测量了84.5MeV及62.0MeV 16O轰击27Al产生的α粒子, 得到了α粒子的发射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d2σ/dE﹒dΩ等高图及核温度随发射角的变化. 对产生α粒子的直接机制作了讨论.
对轰击能在5.3MeV/A以下的16O+27Al系统产生的准弹和深部非弹反应作了较细致的研究. 给出了反应产物的能谱、角分布、电荷分布及E-θ平面上的d3σ/dEdΩdZ等高图, 并分析了它们随轰击能量的演变过程. 讨论了作为轰击能量的函数, 准弹和深部非弹是如何竞争的. 也讨论了轻系统中能量和质量弛豫过程的特征及核结构效应的影响.
在92和71MeV 16O离子与115In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20个反应余核的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分析了这些余核的生成特征,指出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反应机制从全熔合经过质量和动量转移逐渐减小的非完全熔合向直接反应连续演变.与16O+65Cu反应相比,16O+115In反应中非完全熔合的贡献显著增加.
在能量为51—97MeV的16O离子轰击115In的反应中,采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21个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实验结果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Alice程序以及描述复合核统计蜕变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建立一个对于16O+12C系统的折叠模型.这个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该系统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本工作采用在束γ谱学技术,入射能量步长为0.30MeV,测量了41.6—50.0MeV 16O+24Mg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激发函数不是平滑的,似乎呈现较大的起伏,这些起伏的峰值对应于质心系能量为27.6和28.9MeV.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