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物理学 北京理工大学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611 秒)
李昕,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在波前调控、信息光学和新型显示原理与器件等领域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全息算法、复振幅调制技术、微纳光学元器件应用等。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项目1项。以等同一作/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Express、Op...
杨帆,2013 – 至今,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京。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探寻主导物质结构的基本规律。一个长期的研究领域是高温超导的配对机理,这是现代凝聚态物理的最大难题。一个相关的领域是量子反铁磁,特别是量子自旋液体。这种体系能吸引广泛关注,其物理原因在于它打破了朗道关于物质相变的一般规律,从而具有根本重要性,但相关材料还有待探寻。近期关注包括铁基和铜基在...
王菲,2019-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光谱理论研究及原子分子碰撞理论计算,针对天体光谱中的原子分子过程,研究恒星、行星等天体大气谱的微观机理。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篇,SCI收录25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译著2部。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
史庆藩,1981年毕业于徐州师院物理系并留校任职实验员。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大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之后就职于中国矿大任讲师。1998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冈山大学理学部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加入北理工教师队伍,现为物理学院教授。领域为软凝聚态物理(颗粒物质的静态、动态及流动特性)和无线电物理(天线设计与仿真、电磁散射反演方法)。已在包括PRL、PRE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毕...
邵彬,1979年至1986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工作,任副教授(1996-2000年)和教授(2000年~)。讲授《原子物理学》和《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等课程。曾获校《高等量子力学》研究生优秀课程奖, 校首届“T-more”观摩月优秀教师一等奖,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获校优秀论文奖多篇。研究课题主要涉及量子信...
欧阳吉庭,欧阳吉庭,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曾为法国图卢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静电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压和低气压放电...
胡海云,1988年5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参加工作;1991年1月认定为讲师;1993年7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1月-1997年11月获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结构完整性研究所(Structural Integrity Research Institute)(SIRIUS)攻读博士;1997年11月获博士...
吴川,男,1974年7月,教授,所在单位,环境与能源系,研究方向1、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新体系研究;2、多电子电极材料的合成、结构与电化学表征;3、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催化剂研究.
王涌天,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成像和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新型干涉测量技术和仪器等方面。有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发表译著2部、论文140余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